在短暂的蓝天白云乍现之后,浓郁的雾霾阴魂不散地回来了...放眼望去,无数高楼在一夜之间消失。如果这种天气还敢出门,那还真是“不要命了”。还记得八年前因为北京雾霾而道歉的那个美国运动员么?八年后我们被打脸了,而他又是如何回忆这件事的呢?雾霾究竟会持续多久,如何才能治理呢?主页君今天就和你聊聊这个话题…
文|霾
年,叫醒我们的不是理想,而是雾霾不管在年的最后一刻,你许下了什么洗心革面从头再来的人生理想,迎接你的,都仍然还有那个谁都甩不掉的雾霾,不仅仅是北京,也不仅仅是北方,全国各地几乎都沦陷在了雾霾里。你的朋友圈里,大概总有几个在祖国各地晒着同一片霾天的景色。
首先出场的必然是霾都无疑
接着是走仙侠意境的郑州地标
目测大概是在拍鬼片的济南火车站
成都的小伙伴们,快来猜猜这是哪儿
本来天朝的小伙伴假期在家补觉赏霾景还能忍,但谁能想这些还只是个预告片。
1月3号,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央气象台就发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雾红色预警和雾霾橙色预警。
不仅仅是北京,济南陷落、郑州陷落、杭州陷落、成都陷落……
而仅仅一天以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就把重污染橙色预警延长到了7日,“霾锁京城”的跨年大戏于是变成了长达九天的连续剧。
有网友记录下了,15分钟内雾霾从南到北袭击京城的全过程:
这次全国范围的雾霾有多严重?你可能见到过这样的实时监测图
也可以看到这种数据飙的更高、让密集恐惧症发狂的图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无论哪个数字才是精准的,咱们呼吸着的霾,仍然没有飘走的意思。
看看这辆和谐号的霾金色,只希望我们的肺会比它更坚挺。
先是ONE实验室采访了8年前奥运会因为戴口罩而被咱们骂的道歉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
本文由ONE实验室原创,首发于「ONE·一个」App回到美国回国之后,我们四个人要求美国奥委会向我们道歉,并辞退当时威胁我们的美国奥委会工作人员史蒂夫·劳什。美国奥委会最后承认了错误,首席执行官吉姆·谢尔(JimSchrr)给我们四位自行车队员分别发了一封道歉信,承认对这件事处理不当,没有给运动员应当的支持。道歉信里,他们虽然承认了错误,但同时也用一些说辞为自己开脱。他们认为,美国奥委会和运动员之间有一些误解,是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指示去佩戴口罩。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做了他们说的。虽然这封信并没有完全表达我们想要的,但还算凑合吧,我们也都接受了道歉。另外,美国奥委会也修改了关于保护运动员权益的条例,让运动员申诉专员在以后的奥运会中,可以更直接和独立地维护运动员的利益。一年之后,史蒂夫·劳什因为这件事辞职了。当我再一次回看这件事情,我依然感到非常不幸,我并不以此为傲。再回北京我印象中很少在美国媒体中看到对北京雾霾的报道,我只记得年有一条新闻,说北京启动了空气污染预警。、、年的冬天,我再度去北京参加了比赛。空气质量依然没有改善,甚至比年更糟糕。这三次我都没有戴口罩。其中有一次我得了呼吸道疾病,同样是咳嗽、喉咙痛。那是高级别的比赛,我的成绩却大幅下滑。另外两次我没有生病,但无论生不生病,在污染的空气里比赛,一定会受到影响,从肺功能监测就可以看出来。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口罩事件,不过我每次来北京,并没有人认出我来。我也没有跟中国朋友聊过这件事。我只跟那些住在中国的美国朋友或者西方人聊过,他们都明白我们经历了什么。接着海外各大媒体对这次的全国范围性的雾霾也进行了报道
当然也不光只有看热闹的,NASA的科学家BryanN.Duncan博士,做了一个名为“ATalofThrCitis”的演讲,对比了北京、洛杉矶和亚特兰大三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治理过程,从太空的视角看空气质量,分析了为什么中国的雾霾这么严重,以及美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现状和解决办法。
这次全国性的雾霾,终于让全国人民不再只调侃北京了。但在朋友圈里一轮轮关于雾霾的刷屏文章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人们对雾霾的情绪,已经从调侃、紧张、愤懑,开始转向无奈、憋闷、甚至悲观。
雾霾正以一种诡异的方式提醒我们,现在,是全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刻:我们真的会与雾霾同归于尽吗?
这种悲观情绪大概来自于一种纠错的无力感,就像上学时,班里一个同学破坏纪律却抓不住该负责人的那个人,班主任就惩罚全班同学那种委屈。当然,雾霾惩罚的平摊成本远远高于这个例子。我们在雾霾中经历着许多奇怪的现象:
比如,从北京开始,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限了车,限了号,停了工厂,投入了资金,但雾霾却飘向了越来越多的地方。
比如,像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有完备的应对措施,但对于雾霾这种灾害天气,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公共教育和应对方式。
比如,上至老人下至儿童,纷纷戴起了防雾霾口罩,甚至买了空气净化器,所有平民百姓在默默承担着部分污染者的恶果,却没有任何补偿。
更可笑的是,不论雾霾在治理好之前会提高了我们民族这代人多少致癌率,当一旦恶果开始反噬的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一个明确的控诉者。
从国内外的报道、调侃,再到轰动一时的《穹顶之下》和歪果仁的《ATalofThrCitis》,分析雾霾成因的文章和视频已经太多太多。但说真的,听累了。买的车限开了,买的航班取消了,普通民众承受雾霾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健康成本更是无法统计。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又该怎么办?
有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选择逃离,换工作、换城市,离开北方,为了安心的呼一口气。
但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孩子,他们是最无辜的,生来本不该承担雾霾的原罪。原本住在北京东二环的兰飞燕,为了年幼的儿子不再会因为因为雾霾而严重发烧,最终放弃了在北京的人脉、工作等等,在年举家搬往丽江。
逃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逃到云南、广东,甚至海南、西藏。但我们还有多少地方可以逃呢?但看看今天的广州,不是也沦陷了。
年1月5日13:43分,羊城晚报记者通过无人机航拍,清楚地看到广州中心城区,眼前的广州塔被蓝色和灰色分隔
当有一天我们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也无处可逃时,这个世界上,也许会诞生一群被称为“雾霾难民”的人吧。
所以,现实究竟有这么遭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理性。抛开所谓的“特殊国情论”,我们来对比一下国内外,看看我们的治霾之路到底会走向何处。
1.雾霾真的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吗?
纵向看历史,很多人会举出当年的英国、美国,说:看,那些发达国家不也是那么过来的。但反对的人也会说:明知道有危险为什么不预先防止?但我们不妨横向的看一看,当中国在雾霾中国水深火热的时候,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看到,即使在今天,全球的空气质量指数仍然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墨西哥、土耳其、印度……能和中国的空气质量同病相怜的,也的确是和我们一样正在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这些国家仍然先污染后治理?答案很简单:技术和设备成本太高。客观地说,经济成本的确不能衡量健康的价值,但更多的时候,经济基础确实决定了上层建筑。中国在这其中,比他们污染更严重、更密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比他们发展的更快、更多。当然,我们自然也希望治理也能更迅速,这才是应有的中国速度。
2.治霾到底要多久
这其实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答案,但也是最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其实心里清楚,雾霾并非不治之症,自己不可能和这个家伙同归于尽的。
英美等国折腾了三五十年,还不是把雾霾赶跑了。我们只是不想等太久,我们想要的是,在治霾上能否创造一个中国速度的奇迹?这便是人的贪心之处,想收获发展的好处却不希望承受代价。煤炭是支撑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主要能源,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占污染来源的70%左右。
即使是在美国,像俄亥俄河谷这样发电站集中、煤炭使用较多的地方,同样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地区。除此之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污染严重的散烧煤消费,占煤炭消费总量的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想把数据降下来又怎么会容易。此外,汽车尾气另一种主要的污染来源,但扪心自问,多少人在心里吐槽限车限号的做法,觉得这又是中国特色,折腾人还没有用。但其实放眼全球,就在去年11月,法国巴黎出现空气污染的时候,用的也是单双号限行的老套路,还为此处罚了辆次的机动车。所以,我们想要奇迹,也要面对现实。用逻辑思考一下,污染这么重,真来个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法你敢信?
即便有,还不知道又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上世纪敌敌畏发明的时候,我们以为解决了一个麻烦,却制造了另一个巨大的麻烦,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些消息也许能让我们保持谨慎的乐观:学界和行业已经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产业升级规划和环境规划也正在落实,甚至军方都开始参与其中。
就在去年,中国在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自主贡献文件里,提出了计划到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60%-65%的目标。
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那么雾霾污染将降低大约42%。这考验的不仅是中国的行动力,更是作为世界负责人大国的国际信誉。
又是一个13年之约,我们不妨期待一下。
3.这些年治霾真的有效果吗?
面对雾霾的扩散,的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么多年了,雾霾为什么看起来越治越严重?
关于这个问题,老霾缠身的北京发话了。
北京环保局在1月3号给出了答案:北京的天气在好转,年北京PM2.5同比下降9.9%。
年北京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含量
-年北京空气质量天数,重度污染天数在变小
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正带着口罩“出生入死”奔波在雾霾前线的我们,大概都翻了个大白眼,当我瞎呢?
但冷静下来仔细看内容,有关部门其实也没有那么离谱。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承认,虽然数据向好,但的确还没达到大家能够感觉到的标准。因为在PM2.5浓度高于国家标准的35微克/立方米时,肉眼是看不出来浓度区别的。而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虽然低了,但达到73微克/立方米,仍然超标%。虽然我们无法深究这些数据究竟是否靠谱,怀疑一切也成了一种习惯。但我仍然愿意相信,北京的空气在缓慢改善。毕竟停了那么多厂,限了那么多车,仅北京治霾就投入了亿,只要在行动,就不可能没有效果。
当然,这些显然还不够,治霾不仅是越来越多城市限车、停厂,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国家对污染更完善严格的立法和执行、是产业真正的升级换代、是生活方式的低碳环保。说了这么多,简言之,就是雾霾挺严重,不过不需要悲观,更不要成为惊弓之鸟。
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放任他,该说还要说,该骂还要骂。
说到底,治霾并不只是北京的事,也不只是北方的事,更不是霾中人哀叹、霾外人明哲保身的事,这是每一个在或者不在雾霾城市的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生活者的事。
本文系原创稿件,欢迎更多有想法的出国党小伙伴们向主页君的邮箱:winsight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