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媒体报道:一位四岁的女童遭父亲的同居女友曲某某施虐。
据警方通报:
于某茜由机械性外力作用,致硬膜下血肿伴脑受压症状和体征,属重伤二级;由机械性外力作用致双侧鼻骨骨折,属轻伤二级;此外,女童还有体表擦伤、咬伤和烫伤。
图片来源:三江公安微警务
茜茜已经转医院的ICU,仍然昏迷当中,有生命危险。
让人更难过的是,同类型的暴力事件,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遭受虐待的
不止茜茜一个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年,全世界约有名15岁以下儿童被杀害。最常见的死因就是头部外伤,依次还有腹部外伤和窒息。
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离我们很远吗?
并不。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肢体虐待的发生率达到41.2%至67.3%。
另外,暴力绝不仅仅是肢体暴力,也包括情感或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忽视。
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对68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17岁儿童中:
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26.6%
遭受情感虐待的发生率为19.6%
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8.7%
遭受忽视的发生率为26.0%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致伤、致残甚至致死,这还只是儿童虐待中的一部分危害。对于受害者来说,还可能会面对陪伴他们一生的伤害——
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WHO的相关资料显示:虐待可能给早期大脑发育带来损伤,导致精神紧张,甚至在孩子成人后,增加行为、身体和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风险。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
施加暴力或沦为暴力受害者;
抑郁症;
吸烟;
肥胖;
高危性行为;
意外怀孕;
酗酒和滥用药物。
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遭受虐待、甚至只是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要比没有相应经历的孩子,在青春期有更突出的心理问题。比如更容易产生自卑、懦弱、抑郁的情绪。
如果成长过程中,长时间处在这种情绪下,还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和自虐等行为的出现。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经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为了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攻击行为,发展心理学家班杜拉开展过「波比娃娃」实验。
结果发现,攻击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38次模仿了成人的身体攻击行为,而非攻击组只有1.5次。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老师采取了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就等于给孩子了一张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许可证」。
未来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也很可能会模仿这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遇到的不顺心事或者是挫折。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识别儿童虐待
对暴力说「不」
在生活中,针对儿童的暴力往往不能被及时制止,甚至无法被发现。
这是因为,儿童是弱势群体,很难发出求救的声音;而很多人也会觉得,「管教孩子」是别人家的事。
甚至很多打骂和虐待,还借着「打你是为你好」名义。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一次一次不断重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施暴者,止住暴力的循环。
此外,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身边的家庭暴力、儿童虐待,也是很重要的举措。
临床数据库Uptodate上总结了几类可能提示一个小孩受到虐待的表现:
巴掌、腰带、绳索环和其他形状的瘀斑;
烟蒂、熨斗、铲和其他形状的烧伤;
还不会走路的儿童身上出现瘀斑、长骨骨折;
躯干、耳部、颈部出现瘀斑;
......
如果你在一个小朋友身上发现以上现象,希望你可以主动向TA伸出援手,问TA:你身上的伤是怎么弄的呀?
如果是直接目击到儿童虐待,希望你可以阻止施暴或留存证据(如拍照),并且向公安部门求助。
无论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还是虐待,暴力就是暴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气筒。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我们希望:
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4种情况下爸妈
可以适当惩罚孩子
无需多言,大家都懂,乱打孩子是不对的。尤其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而打孩子,是最糟糕的结果,孩子只会记住你的情绪,而不会记住你想教育的内容。
但是,并不是打了孩子就无可救药了,也不是无论孩子无法无天也不能打孩子,那就太教条了。
以下4种情况,如果孩子触碰了「红线」,教育界公认是可以严厉教育孩子的。
1有安全风险,要严厉教育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触及法律或道德界限,要严厉教育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反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
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严厉教育有些孩子太被溺爱,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屡教不改,要严厉教育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打孩子的3点注意
家长警惕!
再次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打孩子」,绝对不是爸妈们随着自己脾气一通乱打,而是真正的出于为了给孩子“做规矩”才采取的手段。下面3点仅供爸妈参考:
哈佛博士说“打孩子要用杖打”
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曾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打。”
他表示,“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为愤怒而打,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触犯了规矩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在给孩子‘做规矩’。”
而之所以要用杖打,要让孩子明白,不是爸妈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爸妈不得不打他,而爸妈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
王博士认为,“杖”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戒尺之类的其实也行,主要是一种象征)要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爸妈。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尽量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孩子
2岁前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骂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没有警示作用,还会影响他的心理发展。
而6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爸妈还是需要多和孩子讲道理,多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不能打关键部位
虽然大多数爸妈都懂不能打脸,但是如果要严厉教育孩子,一定要避开脸部、胸部、背部等敏感部位,这些部位如果下手太重很可能真正造成伤害。一般如果不得不打,符合前面说的需要严厉教育的情况,可以轻打手心、屁股部位。
并且打脸等部位,会让孩子有很强的羞辱感,以后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
不打孩子还有什么办法?
教育引导才是硬道理
爸妈们不要弄错了,不打孩子,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就任意纵容了,还是需要相应的教育方式作为补充的。
1)Timeout(隔离)Timeout适用年龄在2到12岁,又被译为"隔离"、“罚站”或“坐小板凳”,具体操作为:
在孩子做错事或情绪失控(发脾气踢人打人咬人)时,不要吼,不带情绪地把孩子带离当时的场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强制孩子冷静下来。
孩子如果挣扎,不愿乖乖罚站,爸妈可以从背后箍住他的肩膀,将他身体固定住,同时告诉他老实罚站你就会放开他。不要看他的眼睛,也别跟他多说话。要是孩子还往外冲,就把他拉进卧室把门关住。
地点选择:选择一个没有玩具看不到电视的无聊的地方关小孩禁闭。这个地点要安全,不黑不吓人。比如地板上划块地方,或者用婴儿围栏围个圈,或者是弄把专用禁闭的椅子。不可以使用洗手间衣橱或地下室关小孩禁闭。
时间长短:一岁的小孩关一分钟禁闭,两岁小孩两分钟,三岁三分钟以此类推,最长不要超过五分钟。使用计时器。如果小孩从禁闭跑出来,立刻把他放回去重新计时。
2)Takingawayprivileges(取消乐子)Takingawayprivileges适用于更大点的孩子,学龄儿童甚至青少年,就是“取消乐子”。
比如你们基本上整天在家吃饭,难得吃顿大餐,结果孩子犯错了被你取消吃大餐,继续在家啃馒头,这就叫“取消乐子”。
取消乐子最要紧的是找准孩子的痛处,孩子本来就不想出门吃饭巴不得在家看电视,你说我把大餐给你取消了,这就没找准“痛处”。
找准了痛处还要确保没有疏漏才行。比如你拿走孩子手机不许跟朋友联系,他转头回屋上网QQ去了,如此爸妈就傻了。这时当然是要电话线网线一起拔掉才行。
这里要说明的是,取消乐子应设定明确期限:比如“24小时”、“三天”等。
不能说“直到我能再次相信你”,“直到我说你可以才行”,这一类的说辞只会让孩子抓狂无所适从。而一旦设下期限,父母就绝对不可以随意改变。研究表明,24小时是个比较恰当的期限,可以让取消乐子发挥最大效果。
这两种方式都是对付“熊孩子”的秘密武器,爸妈们不妨尝试一下。
教育,讲的是引导,而不是扼制。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种可能
智汇谷给你实现它的可能!
新学习新气象
智汇谷开学钜惠
报名春季班赠送暑期班
神仙优惠等你来~
(仅限指定课程参加)
往期精选
●春天你好,我们在一起更好!
●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太用力!
这么棒的地方,
每天都想来~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图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后台留言或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