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
颅骨有23块(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形成颅skull,保护与支持脑、感觉器,并构成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以眶上缘、外耳门上缘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颅分为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
脑颅骨
脑颅由8块骨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参与构成颅腔。
颅腔的顶是穹隆形的颅盖calvaria,由额骨、顶骨和枕骨构成。颅腔的底由中部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的构成,其余构成面颅。
1、额骨frontalbone
额骨位于颅的前上方,分三部:①额鳞:是贝壳状的扁骨,中央隆起称额结节,内含空腔称额窦,开口于鼻腔;②眶部:为后伸的水平位薄骨板,构成眶上壁;③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与筛骨和鼻骨连结,缺口处为筛切迹。
2、筛骨ethmoidbone
筛骨为脆弱的含气骨。位于两眶之间,额骨与蝶骨之间参与构成鼻腔上部、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
筛骨额状切面呈“巾”字形,分三部:①筛板:是多孔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的顶,板的前份有向上伸出的骨嵴称鸡冠,其两侧有多个筛孔;②垂直板:自筛板中线下垂,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③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菲薄骨片围成许多小腔,称筛窦,迷路内侧壁附有两个卷曲小骨片,称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侧壁骨质极薄,构成眶的内侧壁,称眶板。
3、蝶骨sphenoidbone
形似展翅的蝴蝶,居颅底中央,分体、大翼、小翼和翼突四部。
①体:为中间部的立方形骨块,内含蝶窦,窦分隔为左右两半,分别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体上面呈马鞍状,称蝶鞍,中央凹陷为垂体窝hypophysialfossa,体部两侧有由后向前走行的浅沟,称颈动脉沟,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后行于此沟内。
②大翼greaterwing:自蝶骨体两侧伸出,向上方扩展,分为凹陷的大脑面、前内侧的眶面和外下方的颞面。颞面借颞下嵴分上下两部:上部为颞窝的一部分,下部构成颞下窝的顶。大翼根部自前内向后外可见圆孔foramenrotundum、卵圆孔foramenovale和棘孔foramenspinosum,分别通过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③小翼lesserwing:为三角形薄板,从体的前上份发出。其上面为颅前窝的后部,下面构成眶上壁的后部。小翼与体的交界处可见视神经管opticcanal。两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交叉前沟连通。小翼与大翼间的裂隙为眶上裂superiororbitalfissure。
④翼突pterygoidprocess:自体与大翼连接处下垂,向后敞开形成内侧板和外侧板。翼突根部呈矢状贯通的细管,称翼管perygoidcanal,向前通人翼腭窝。
4、颞骨temporalbone
位于颅骨两侧,并延至颅底,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形状不规则,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三部。
①鳞部squamouspart:位于外耳门前上方,呈鳞片状。内面有脑回的压迹和脑膜中动脉沟;外面光滑,前下部有前伸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构成颧弓。颧突根部下面的深窝称下颌窝mandibularfossa,窝前缘的横行突起,称关节结节articulartubercle;
②鼓部tympanicpart:位于下颌窝后方,为弯曲的骨片。从前、下、后三面围绕外耳道;
③岩部(锥部)petrouspart(pyramid):呈三棱锥形,尖指向前内,紧邻蝶骨体,底与颞鳞、乳突部相接。岩部前面朝向颅中窝,中央有弓状隆起,隆起外侧较薄的部分,称鼓室盖,近尖端处有光滑的三叉神经压迹。后面中央部可见内耳门internalacousticpore,通入内耳道。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颈动脉管外口,向前内通入颈动脉管carotidcanal。此管先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内,开口于岩尖,称颈动脉管内口。
颈动脉管外口后方的深窝为颈静脉窝,后外侧的细长骨突称茎突styloidprocess。岩部后份肥厚的突起,位于外耳门后方,称乳突mastoidprocess,其内的含气小腔隙称乳突小房,茎突根部后方的孔为茎乳孔stylomastoidforamen。
颞骨岩部因含有多个孔隙、管道与气房,较为脆弱,1/3的颅底骨折发生于此。
5、枕骨occipitalbone
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前下部有枕骨大孔foramenmagnum,枕骨借此孔分为四部:前为基底部,后为枕鳞,两侧为侧部。侧部的下方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外嵴延伸至枕外隆凸,隆凸向两侧延伸为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6、顶骨parietalbone
外隆内凹,呈四边形,居颅顶中部,左右各一。两块顶骨间以矢状缝相连。前方通过冠状缝同额骨相连,后方通过人字缝与枕骨相连。
颅骨的连结
颅骨的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滑膜关节三种。
(一)颅骨的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各颅骨之间藉缝、软骨和骨相连结,彼此之间结合较为牢固。颅盖诸骨是在膜的基础上骨化的,骨与骨之间留有薄层结缔组织膜,构成缝。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和蝶顶缝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缝可发生骨化而成为骨性结合。颅底诸骨是在软骨基础上骨化的,骨与骨之间的连结是软骨性的,如成年前蝶骨体后面与枕骨基底部之间的蝶枕软骨结合,此外,尚有蝶岩、岩枕软骨结合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先后骨化而成为骨性结合。
(二)颅骨的滑膜关节
颅骨的滑膜关节为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又称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其关节面表面覆盖的是纤维软骨。关节囊松弛,上方附着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的周围,下方附着于下颌颈,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
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盘呈椭圆形,上面如鞍状,前凹后凸,与关节结节和下颌窝的形状相对应。关节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关节囊的前份较薄弱,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
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下颌骨可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
其中,下颌骨的上提和下降运动发生在下关节腔,前进和后退运动发生在上关节腔,侧方运动是一侧的下颌头对关节盘作旋转运动,而对侧的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对关节窝作前进运动。
张口是下颌骨下降并伴有向前的运动,故大张口时,下颌骨体降向下后方,而下颌头随同关节盘滑至关节结节下方。闭口则是下颌骨上提并伴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的运动。
如果张口过大且关节囊过分松弛时,下颌头可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时,必须先将下颌骨拉向下,超过关节结节,再将下颌骨向后推,才能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