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鼻骨骨折复位后
鼻骨骨折复位术
打架鼻骨骨折
鼻骨骨折x线片
鼻骨粉碎性骨折
鼻骨骨折药膏

外围十招

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一导言

从古至今,人类发明的格斗术有多少种?

这是一个绝对无法有准确答案的问题。

不论多少种,所有的格斗术,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所有的格斗术,目的都是你死我活。

格斗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而军事战争,其实也就是一种集体化的格斗。格斗和军事战争在生死对抗的意义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霸拳的立意纯为应对生死对抗。这就决定了它的技术取向必然具有追求“最有效”的特征。早期的古法泰拳,号称有种基本技术,但亚披勒在长期的实战中发现,过多地追求种种招式,如无深厚的功力相辅,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即使拥有成千上万的奇招妙手,但在实战中如何能瞬间调出最有效的技法呢?所以亚披勒的做法非常实际:用最简单的方法,完成最有效的攻击和防御。

0世纪50年代,一位叫威廉.E.希克的研究者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如果你对单一刺激有两种反应,你的反应时间将增加58%。以他的研究为基础,就知道学习多样的防御和进攻复合招式去应对每一种可能类型的攻击是荒谬的。

霸拳虽然只有最简单的0招,但对每一招的力量及运用熟练程度的要求都明显超过其它格斗术。在亚披勒和美国极真空手道冠军马略特的比赛中,双方均多次用腿击中对方,但结果却是马略特右臂骨折,头部和腿部受伤,在第一回合就被KO(技术性击倒)。亚披勒说:当我第一次与空手道拳手交手时,感觉他们的杀伤力实在可怜。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平时只踢木板或脚靶,有的人对我的腿法力量感到不可思议,我想他们看看我的训练就明白了。

亚披勒非常重视力量训练,他在进入著名的宝希兰拳馆之前,就能连续扛人蛙跳米,肩扛00多磅的沙包一口气爬上英塔诺山,硬是用这样简单的训练方法练出了惊人的力量。

腿法是霸拳最主要的重击武器,亚披勒KO对手的技术统计中,80%是依靠腿法。亚披勒重视腿法功力训练的最典型例证当然是踢重沙袋。泰拳手训练用的沙袋比拳击手训练用的沙袋重得多。

普通的拳击沙袋重磅左右,昔日的拳王泰森使用的重沙袋也不过重00磅,而曼谷宝希兰拳馆的普通沙袋竟有磅重。亚披勒曾在练习时一连发出80腿,将皮沙包踢破。

霸拳0招,有“外围”与“内围”之分。“外围”与“内围”各十招,合共0招。

外围10招,有“母招”与“子招”之分,外围母招包含外围战的基本招数:单足吊马、罗摩射箭、纳容挥斧、一诺挺剑、耆火投枪。外围子招包含外围战的花样招数:浪子踢球、孟民撑船、霸王戴冠、息壤卷土、三宫迈步。

内围10招,有“母招”与“子招”之分,内围母招包含内围战的基本招数:巨蟒缠身、战象折脊、鲶鱼张刺、狂龙摆尾、金鹏探爪;内围子招包含内围战的花样招数:神猴腾空、天帝过海、力士托山、老君抱瓜、先农打桩。

霸拳的招式名称有很深的技击含义,名称本身就是技击要领的提示,是技击意念的浓缩,每一个招式都有一个模仿对象,这是古法泰拳的一大文化特色。

外围母招是模仿骑战兵器格斗,骑战兵器分为骑乘兵器、弹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投掷兵器五大类。单足吊马仿骑乘兵器马,罗摩射箭仿弹射兵器箭,纳容挥斧仿格斗兵器斧,一诺挺剑仿卫体兵器剑,耆火投枪仿投掷兵器枪;外围子招浪子踢球、孟民撑船、霸王戴冠、息壤卷土、三宫迈步是模仿人的生活动作。

内围母招是模仿脊椎动物格斗,脊椎动物分为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鱼类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动物五大类。巨蟒缠身仿爬行动物蟒,战象折脊仿哺乳动物象,鲶鱼张刺仿鱼类动物鲶,狂龙摆尾仿两栖动物龙,金鹏探爪仿鸟类动物鹏;、内围子招神猴腾空、天帝过海、力士托山、老君抱瓜、先农打桩是模仿神的生活动作。

外围十招

(一)外围母招

1.单足吊马——不战而胜的秘密

马属骑战兵器当中的骑乘兵器,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之神。因为马就是古代战争中的机动能力,机动能力强就意味着能抓到更多的主动权,拥有更多出奇制胜的机会。

所以,中外武术都无一例外、非常恰当地把搏击中的进进退退之法叫“马”步。所谓马步,就是拳桩连同步法的整体运行。古法泰拳的马步名“三宫步”,三宫步可说是泰拳技击的精华,在泰国传统神话中,被人们描绘为拍蓝降魔神技。

三宫步并非是指某单一步法,而是~组综合性技术的总称,包含拳桩、步法、立体防御和多种与脚踢、拳打、膝撞、肘顶等攻击技术配合之变角度攻击性招式。在霸拳当中,单足吊马就是三宫步的拳桩和步法,三宫迈步就是三宫步的立体防御。另外,我以纳容挥斧为例,介绍三宫步的两种与脚踢配合之变角度攻击性招式。

吊马又称之为吊脚,即虚步。单足吊马就是前脚抬膝,前手打开成掌,指向敌方,后手盖住耳朵和太阳穴,靠后面一只脚站立。此势看似虚浮,实际上可攻可守:敌方攻来时,可施踹脚踏敌前脚遏止其进攻,复后腿击之,谓“制军”;若主动进攻,虚足可以蹬敌丹田,随以拳或腿连续攻击,谓“冲杀”。更重要的特点是单足吊马在发动时,可使精神与气劲合一,增强信念,不战而胜对手。

不战而胜,是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精华之一,老子对此早有论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对这一思想表述最为明确的是孙子,他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十分明显,“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条件使敌人的精神大大崩溃。请问作为一个练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两个字“胆气”。戚继光《拳经》第一势(拳桩)叫懒札衣”,他就说了两句话,“临敌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充分地发挥你的能力。练了半天,一见面先被吓唬住了,该出手时你不出手,不出手时,你乱出手,那你还有什么武功可言。据说,在泰国拉玛六世皇御前的一次拳赛中,有位功夫到家的拳师,刚开始行拳,便把对手吓得浑身发软,无法动弹,未战已败。其实单足吊马式就是这位拳师不战而胜的秘密,他摆出的拳桩无懈可击,步法移动疾速,现出绝对信念,令对手取胜志气尽溃。

单足吊马(图19)是霸拳的基本攻防位置,俗称“拳桩”,或称为“格”。所露出空位最少,适合进攻,回防或反击。拳师在发动攻击之前和之后,均必须保持这个姿态(图0),其结构如下。

(1)双拳成先后势,高与颊平,擅右手者以左为锋,肘屈与身体距离4—6寸。上体直而腹内收,首微俯以颌部掩护咽喉要害。

()两足并立,相距约与肩宽度同,左足前踏半步,身略偏侧,然后将右足横放,与左成正角,双膝微屈。

(3)姿势完成时,身略右偏以左面向敌,与战线成小斜角。身体重量置于后足,前足向正直的上方提膝,实战时将虚悬之足下放,脚前掌触地,平衡应可迅速、轻易调动于两足之间。

(4)目光宜注视敌胸间,而视野须包围敌全身由顶至踵。

请参照单足吊马正面图(图1)和侧面图(图)。

基本运足方法,名探足法,即一足滑动,另一足跟随,重回原来之步形和平衡。运足的重点在双足互相紧随,而非同时并行。运足路线基本上有四个方向:前移、后移、左侧和右侧移动。原理一致无别,无论向何方位移动,均以在动向线上前置足先动,由另一足紧随完成动作。因此,凡左手为锋的拳手,前进时左先右后(图3、4),后退时右先左后(图5、6)。侧向移动,左移时左先右后,右移时右先左后。任何复杂的运足法,亦无非上述步法的融合与变化。

.罗摩射箭——天下第一招

此招泰语原称为“PhraRamNaoSorn”。“PhraRam”就是罗摩,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在神猴哈奴曼(曾有人说是孙悟空的原型)协助下,战胜了楞伽岛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夺回了被魔王劫持的妻子悉多公主。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罗摩诞辰节是印度的全国性节日之一,在印历正月初九举行。在印度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也可以整段整段地背诵歌颂罗摩光辉事迹的诗歌,人们认为罗摩的名字甚至比罗摩本身更具威力,呼唤罗摩的名字即可洗清罪恶。所以,印度教徒在高兴、悲伤或惊叹时,往往要喊一声:“嗨,罗摩!”意思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啊,天哪!”

(1)“NaoSorn”就是射箭的意思,弓箭属骑战兵器当中的弹射兵器,古法泰拳把直拳比喻为弓箭实在太恰当了。

①根据考古发现,生活在距今3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将弓箭用于狩猎了,是最古老的狩猎工具。

人类的拳头就是肉食动物的尖牙利爪和草食动物的强蹄硬角,是人类独有的天然武器。直拳是人类最原始的拳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打斗能力。当人类赤手遭遇到猛兽时,他将五指攥成空拳击向猛兽,于是就有了直拳。

②弓箭在冷兵器时代是最重要的武器,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弓制》载:“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直拳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进攻拳法,不仅属于泰拳,而且也是拳击、散打、空手道、跆拳道、自由搏击等世界各国的搏击术所共有的拳法。在格斗中,直拳的使用率之高,是任何一种技法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使用弓箭的方法就是使用直拳的方法。

①弓箭伤人靠的是箭头,准确地说是箭头前端锋利的箭尖。

直拳伤人靠的是拳头,怎样才能捏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呢?猿类指间有皮膜相连,大拇指与其余4指都不能分得很开,它们拇指与食指的自然张角只有0度左右,而且猿类的拇指都不超过其余4指的基部;它们的大鱼际肌都纤弱无力,所以连捏成一个有力的拳头也办不到。可人类的大拇指与食指的自然张角有44度,大拇指的长度为手长的68%,超过其余4指的基部,大鱼际肌又非常发达,所以卷握拳头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手掌自然伸直,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依指节次序向内紧扣,最后大拇指紧压在食指第二指节之上。

那么拳头的什么部位是锋利的箭尖呢?换句话就是问:直拳的着力点在哪儿呢?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灵长类动物而言,中指不仅是最长的一根手指,同时也是手的功能轴。手部的肌肉群包括内层肌肉群和外层肌肉群,这两种肌肉群都是围绕以中指为轴心的功能轴分布的。由于中指指骨是整个手掌骨骼中最强健、也是最长的,所以直拳的着力点在以中指为轴心的整个拳面上。

②放箭前要先拉弓,弓是力量的来源,箭是力量的载体。

直拳的发力形式为蓄力如拉弓,出手似放箭。我们的脊椎就是一张弓,这张弓的两弓梢就是胸椎的第一节和底椎。蓄力时,胸椎与尾椎内含里裹,丹田后面腰椎弯曲处的最低点往上顶,身体像弓弦一样,这个点像搭箭尾的地方一样被一只无形的手拉住开弓蓄势(把弓弦由前弯拉成平的就可以了)!

③在步枪发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年来复枪的诞生,他的发明者是奥地利的科尔纳。科尔纳一直喜欢摆弄枪,他曾经制造了滑膛枪等,可他对这些枪的性能并不满意。一天,他忽然想到“箭的尾部为什么装有3根鸡毛呢?”请教了一位制弓箭的老师傅后,他获知装上鸡毛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让箭飞得更稳、更远。科尔纳反复观察箭的飞行过程,发现箭在飞行时鸡毛是旋转的,好像绕着一条线飞行。那么,在枪上是否可以应用这个原理呢?于是,他开始试验。经过两年的努力,科尔纳发现,在枪管里刻上螺旋线,子弹果真飞得更稳、更远。这种螺旋线称为来复线。来复线的作用是使子弹头产生快速旋转运动,以保持飞行稳定,提高命中精度和增大穿透力。也就是说,使子弹

头在飞行中绕自己的轴线快速旋转。否则,子弹头飞行时会翻跟头。因为旋转的物体不容易改变旋转轴线的方向,所以就不会在飞行过程中翻跟头。由此,他发明了来复枪。

出直拳时前臂要快速旋转,其作用有两点:其一,稳定力量的定向性,使其不会在对方体表扩散,而是沿突击方向进行直线传递,保障了其穿透效果;其二,给力量一个加速度,使其接触对方体表时达到最大初速,使作用力大于对抗力,进一步加强了穿透效果。所以,旋转的直拳力量比不旋转的直拳力量要大得多。

④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靠的是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术,即骑射者一边走动,一边向敌人射箭(蒙古人称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持续不断地攻击敌人,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格斗中,最高密度的连续打击就是左右直拳。当发动攻击的第一个动作启动之后,要毫不犹豫地发动连续而猛烈地打击,决不给对手以喘息与防守的可能。不要担心对手的反击,高密度地打击足以使对手穷于应付,即使反击也是无力的。手的回收不是手往回抽,而

是通过腰的弹性收发,如此可减轻体能的消耗,为连击创造更佳条件。

可以说,不会直拳就不会打拳,千招万招,直拳才是天下第一招!

(3)泰拳和西洋拳术皆称直拳为“揖”,其使用方法有下列各点。

①左直拳(图7):是格斗的攻防先锋,因此一个优秀的泰拳师,与西洋拳师无异,掌握一手漂亮的左直拳,乃属必要条件。

一连串的快速、锐利的左直拳,不仅可遏止对手的攻势,并可为自己续发之狠招打开空隙,令敌人防不胜防,达到创敌的效果。锐劲的左直拳,甚至可以击破对方眉角,鼻骨之弱处,造就技术击倒(图8。

请记住,左直拳击出时务,须张开右手在F颌处阻挡对方的直拳,用左肩掩护侧下颌(图9)。

左直拳的攻击目标,主要是面部,包括眼、鼻与嘴鼻之间一段范围(图30),心脏与浮肋,亦偶被视为攻击目标。

拳招的弹力,来自身体与左肩的向右拧转,推动左臂挥出,发击途中旋臂使拳转正,以增速力,招式打尽要立即收回(图31)。

②右直拳(图3)-与左直拳不同,乃在其发击时拳处于后方,距离较远,击中目标时

破坏力较大,此是右直拳的优点;相对的弱点,是由于击打远,较易被对手察觉而及时回避,或在用力过猛击空时露出虚位,甚至失势,予敌可乘之机。

无论如何,右直拳是一般右桩拳师的“重”手,威力足以击倒、击昏对手(图33)。

拳发出时身体向左旋,重心置于左足上,右足踹地推动身势,右肩随拳招射线前推,当拳头与目标接触时,拳、肩、腰与右足成一连贯的力度输送线,头须微俯(图34)。

练习右直拳,最要注意的是肩膊的

运转,所谓“人膊”,就是代表肩膊在拳招打出时同样向目标前进(图35)。

右直拳的打击目标,主要是面部、下颌、心窝与腹部。

③泰拳和西洋拳最基本、最重要的连击拳招,名为1-拳招(图36、图37),就是左直拳引击开路,右直拳狙进的左右连环直击法,此组拳法功效最大,应用至广。

④正规的直拳是平行而出的。但是在实战中打击角度也可以略微调整一下!中国武术界有直拳要当栽拳打的说法。即出击时手臂抬得比正常体位略高,出击路线由斜上向斜下,兜头给予对方凶狠的一击

(图38)!对付疯狂扑过来的对手,只须打出这样的直拳,立即便可结束战斗。

3.纳容挥斧-KO之王

纳容(NarongYaenprateep)是亚披勒(ApidejSitHirun)开始拳手生涯前的名字,大部分泰拳手的名字都加上dej(伟大和强劲),并以受训的学校名称为姓氏。亚披勒最初在SupornWongsaroj门下正式学习泰拳,名为ApidejLookporn-chai,后来转投Sit-Hirun拳馆受训,故以此为他拳手名字的姓氏部分。

斧属骑战兵器当中的格斗兵器,斧的出现时间已经不可考,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村的打造石器时间为60万年前,这是最早的打造石器,当然也完全可以是最早的兵器,因为在同一地点发现了与这些石器紧密相关的动物的骸骨碎片。斧属重兵器,刃薄背厚,杀伤力大,所以用斧需要有较大的力量,使斧的大多是威风凛凛的力士猛将。使用板斧,要以《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最有名气。他手使一对板斧,在战场上像一股旋风,杀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凶猛异常,由此得到“黑旋风”的绰号。从黑旋风李逵很容易联想到“旋风腿”亚披勒,两个人相象的不只是绰号,就连他们的拿手兵器也非常地相似。在人类身体中,从足背到胫部的一段粗骨俗称毛胫,形态最像斧。将其横砸,甚至自高向下砸的时候就像一把利斧劈下,这种踢法叫胫踢。旋风腿亚披勒的一对板斧就是左右胫踢。

尽管格斗的攻击技术极为多样,但论及击毙率最高的单项技术,非胫踢莫属。泰拳的职业比赛往往都是以其中一方使用凶狠的胫踢将另一方踢倒在地而结束的。人们对~年Kl、泰拳、踢拳、空手道、跆拳道、拳击和自由搏击国家级以上比赛中的KO进行统计后发现,胫踢KO占总数的41%,KO能力远远超过位列第二和第三的上步撞膝和箍颈撞膝(分别占总数的和),是名副其实的“KO之王”。

泰拳腿击,天下闻名,拳师莫有不擅用腿者,而以腿踢称绝者非亚披勒莫属。

亚披勒曾在练习时一连发出80腿,将皮沙包踢破。在擂台上,他更武勇非凡,曾以威猛绝伦的左腿,踢至著名拳师“闯将”颂蓬左臂折断,而另一位拳手素拉猜则被踢至肋骨折断而死。据泰国著名外籍体育记者安东·培理拉述:“余曾观拳赛,目击著名腿将亚披勒,于首局1分钟内一轮连环腿,将对手踢至倒下被抬离场,该名不幸失败者竟昏死不醒,原来其肋部中腿骨折插入肺部,医院证实不治。”

亚披勒曾向我解释,其腿招威力,发自动马撑腰,在其左腿踢出时,他将身体猛力向右疾摆,使腿随腰身旋动之势飞出,倾力冲向目标,而全身力量须集中于踢击焦点上。最特别的一点是他在动腿时头部向右力挣,与腿招所向相反,而以眼睥视敌人,整个动作规律是身动腿出,一气呵成,紧凑而动力集中,即其超凡威力所在之秘密。亚披勒的脚法看似简单,好象没什么复杂之处,但偏偏难以模仿。大部分拳手踢腿时会利

用胫部或脚背,但亚披勒会加上足踝关节的转动来增加力度。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成功模仿他的胫踢,即使是由亚披勒亲自训练的儿子,亦无法达此境界。

胫踢(图39、40):泰语曰:“笛”,是弧形抛物式腿招。胫踢招数,由攻击目标高度可分三段。

高踢(图41):~路攻击敌颈项、耳根、太阳穴或面部。任何一个部位中击多昏倒下去,甚至当场毙命,是最致命的绝

招。亚披勒高腿技巧,是先施低踢,同时以视线愚人。其法为佯视敌下盘,作势发动低踢,等敌相应注意下方,他则猝然挥腿攻其颈部,屡见功效,名谓“望下踢上”,为泰拳术攻心法。

中部踢(图4):多在敌挥拳打出或击空时,乘虚而入,踢击腰、背、肋侧与胃腹要害,削弱其耐力,中腿者痛苦万分,有五脏翻滚之感,伤重者当场呕血昏死。

低踢(图43):有踢腿弯内侧与外侧之分,其目的在打击敌人腿部肌肉及关节要穴等,肌肉

遭受连续打击,肿痛渐而瘫痪,战力顿失。

低踢除了主动攻击之外,还可在对方踢击之时,扫踢对方重心所置的支撑足,俗称扫堂腿(图44、45)。

下面我以纳容挥斧为例,介绍三宫步的两种与脚踢配合变角度攻击性的招式。

(1)前足斜向前跨的配步扫踢

从单足吊马开始,右手以掩肘方式斜上

举,上体左转同时,左足向侧前斜向跨出一大步,足尖略外撇(图46)。不停,以跨出之足前掌为轴旋转,上举之手猛然下挥,同时向右拧腰,转髋带动右腿,膝关节由屈到伸爆发性地打直踢出,呼气发力,力达胫骨或足背。

高踢时,为保证最好的攻击实效,动腿与地面之间通常保持45度角。当动腿即将击中目标之时,要快速拧足,使足弓朝向下方,以足背击中目标。正因为在完成攻击瞬间,有一个向踢击方向略倾斜上体,并拧动足背从上突然转向下斜踢轨迹,恰似挥斧劈物,所以霸拳当中把胫踢誉为挥斧。请参照前足斜向

前跨的配步扫踢背面图(图47)和侧面图(图48)。

()足斜向前跨的配步扫踢

动作原理与要领同前,唯以后足变角度移马出腿。要发挥出此招最大力量,上步与出腿必须流畅连贯,一气呵成。而在出腿瞬间,支撑足踮起轴转,上举之手猛然下挥与拧腰转髋必须三动合~,上下协调一致同步完成,从而使动腿随猛烈的腰身旋动之势飞出,既可获得最大加速度,也可使动腿大小腿在爆发性打直踢击目标瞬间,使全身劲力焦点

集于腿胫或足背,产生威力沉雄的骇人一踢(图49)。

4.一诺挺剑

一所向无敌的人体武器

剑属骑战兵器当中的卫体兵器。在中国,有刃的武器约定俗成,单刃的叫刀,双刃的叫剑。其它国家就有点刀剑不分了,在日本,刀和剑是同一个意思,因为他们并没有中国式的双刃剑,所谓剑只是带有弧度的长弯刀而已。从中国传人日本的是刀和剑的共同祖先——唐刀,在中国发展分化成为剑与刀两种,在日本则发展成为区别不是很大的打刀和太刀,使用刀的技术叫剑道。而在西方,有刃的武器统称blade,blade下面有很多分支,最接近中国剑的那一类叫longsword。

此招泰语原称为“I-naoTaengKrit”,是指这样一种刀法:将一把大刀反手提着,刀刃向外贴在胳膊后面(藏在手拐子后),靠近对手后,手拐子向他脖子上一推,刀起头落。

肘,泰语音“索”,在泰拳的攻击武器之中,素以狠毒见称。原因是肘骨坚硬锋利,肘招劲力直接,在近身战时施发,令人防不胜防。人们常以刀来形容肘招之锐利,故此有“肘过如刀”之说。

人体最硬的骨头是哪里?有人说是天灵盖。但在年泰南董里府春节擂台比赛中,一名中国客籍鹤拳师,就因被泰拳师乃桐用肘骨击破天灵盖而告殒命,所以,肘骨才是人体最硬的骨头。在泰拳比赛中,人们总是采用肘来防御对手拳、脚、肘、膝的进攻,肘是所向无敌的人体武器。

最能体现肘刀特点的招式莫过于一诺挺剑,一诺挺剑根据现代泰拳的意思叫平肘,是泰拳师最常用的肘招,循弧形挥砍而出,可从多个角度攻击敌人,昕以除了原本与水平线成平行之横摆式外,在垂直线之度内,任何角度皆可出击。所发出的招路有斜上击或斜下砍

之别。

(1)平肘的前肘和后肘的不同发力方式

①在与对手对峙时,前肘隐蔽性不太强,但距离短,因而在对手乱拳夹攻时用前肘攻防是必要的,必须做到动作快捷、收发自如,爆发力强,这样才可能重创对手。用前肘进攻时,无须前脚蹬地(若前脚蹬地,身体会偏移,便给对手有了进攻的机会),只要大小臂夹紧迅速扭转肩部即可产生爆发力,还可迅速恢复与对手对峙时的格斗式(图50)。

②后肘与前肘相比,距离长一点,速度就相对慢一点。但隐蔽性强,杀伤力较前肘也大很多,要择时而用。运用时须后脚蹬地、转腰,以增强巨大的扭转力(图51)。

()一诺挺剑的一些战例

①如对方打法粗心大意,右手的防备位置过低,

则予左平肘极佳的打击机会(图5)。

②前滑步靠近对方,左手格拍对方左手,同时侧面挥右肘上冲,而后由高朝下在空中划一半圆砍斫对方颈项和肩部锁骨(图53)。

③在拳招用尽时,顺势化拳为肘,侧身突人内围,做后续短平肘连击,往往出其不意而奏奇效(图54)。

④遇到对手使用弧度较大的右扫腿,最有效地拆解,无过于直挥右平肘截之,往往可

以一招建功,轻易破敌面部而获技术性击倒胜(图55)。

5.耆火投枪

一最具杀伤力的徒手攻击

阿耆尼是印度婆罗门教之火神,又作阿哦那、恶祁尼、阿只尼。音意结合译作耆火。据《梨俱吠陀》记载,其来源或存在形式有三种,即三界中,于天界为太阳,于空界为雷电之火,于地界则为祭火。此为印度教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思想之萌芽。于梨俱吠陀中,特别赞美火神之赞歌占全部赞歌的五分之一,仅次于因陀罗。于诸神中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能破除黑暗,烧尽不净,降魔除怪,亦被称为“罗刹(恶魔)之杀戮者”。他的武器为标枪,威力无比。

枪属骑战兵器当中的投掷兵器。据说,50万年前的欧洲类人动物就已经会制造一端削尖的棍棒了。1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曾经有效地运用这种原始的矛,杀死猛犸象,从而使自己成为苔原上最可怕的猛兽。人类进入欧洲之后,于4万5千年前发明一端绑有石刃部的矛(枪),于是这种简单有效的兵器随着人类的扩张流传到全世界。矛可以近战也可以投掷。在马上与步兵搏斗,远了矛够不到,张弓搭箭一是太慢,二是占用双手,一旦步兵快速靠前,就来不及相搏,骑兵们往往把手中的矛在逼近敌人时突然掷出,这时候矛就成了标枪。

标枪也叫投枪,它与弓箭等弹射兵器不一样,它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远距离上杀伤敌人——注意这点!——而是为了在士兵投入近战之前,突然伤害或搅乱敌人,破坏其作战队形,迅速为我方的近战创造有利条件。投枪的投掷用来为刀剑的肉搏战作准备,因此投枪跟弓箭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取代的关系,很多军队都同时使用投枪和弓箭。投枪与弓箭相比,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由于其自身重量大,尽管初速慢,但是在近处投掷时,准确度和威力还是不容小视的;二是同样由于其重量大,所以如果击中敌人的盾牌,会造成敌人活动不便,从而妨碍作战。如果抛掉盾牌,就会陷入缺乏防护的境地;三是成本和消耗工时比弓箭低,比较方便使用,训练较易,不像弓箭一样需要专业训练。

膝关节是人体最典型的骨关节,其组成骨骼大而粗壮,股肌和腓胫肌直接作用于膝关节,因而膝关节是人体关节武器化中最具力量的一种,撞膝是最具杀伤力的徒手攻击,用阿耆尼的火焰标枪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美国科学家用仪器对所有徒手攻击技术的杀伤力进行了测试。

研究人员使用的装置是三号混合拟人试验装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试车假人。试车假人经过政府认证,可精确模拟人体,并测量人体承受的伤害。假人中的感应器可以测量每一撞击的力量和杀伤力。

在一阵比拼和计算之后,研究人员看到了最终的赢家,那就是泰拳的膝撞。

接受测试者梅尔克·美诺是泰拳冠军,曾在泰皇及14万名观众前比赛。梅尔克·美诺选择的武器是膝盖,他把假人的头往下拉到适当的角度,从这里用膝

盖撞它的胸骨。

假人胸骨里的感应器测量了两个不同的数据:一是那记膝击的力道及压迫程度,也就是胸腔被梅尔克·美诺的膝盖撞过之后,与心肺等重要器官间缩短的距离,结果连科学家都啧啧称奇。他的力道相当于车子在时速35哩(约为56公里)的撞击力道。

撞膝泰语称为“求”,膝之威力雄猛,应用于近距离格斗,不论作攻击,反击或本身的防守,皆具相当价值与效能。

撞膝一般包括提膝向上直撞(图56)和向前冲撞(图57)两种,它的非

凡力量来自于向前送胯的动作,

人体之重心在胯部,运用整个身体重量去撞击对方,其力量是很可怕的(图58)。

撞膝之道,除了发膝的冲力要以腰马配合,尚需手之辅助,膝击方能收效。用膝者必须先以手架开来拳,以展露敌之空隙,撞膝方可乘虚而入(图59、60、61、6、63)。

撞膝中适用于长距离攻击者叫飞膝(图64),由于此势包含着拳师本身体重及飞跃冲力,因此威力至大。

飞膝的攻击目标,一般以心窝、下颔、面部及胸膛为主,泰拳师在擂台上,常能腾空3—5尺高度,以飞膝撞人,创敌于瞬间。最适用的机会,是对手气力不继或仓惶退时,飞膝攻击,可收甚佳效果

(图65、66、67)。

(二)外围子招

1.浪子踢球

一外行战胜职业拳手的方法

亚披勒小时候在家乡上学,他热爱运动,尤其爱踢英式足球。1岁那年,他从学校溜出来,去附近庙会参加拳赛,当他的名字从扩音器里响亮地宣报出来之后,他的继父随即冲上擂台喝止了拳赛。他的继父不愿意儿子做拳手,只希望他能好好念书然后继承家业。这时,乡亲父老们纷纷恳求他的继父让拳赛继续,结果,这位逃学浪子凭着他从踢球中获得的脚踢技巧和能力把对方击倒,赢得了胜利。赛前他根本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泰拳训练!

足球运动对泰拳的动态踢击有很大帮助,因为它是在瞬息多变的局势下,锻炼在动态下如何迅速反应对付一只球,而此球也可视为人体的要害部位或人的头部等。

踢球的方法很多,但未经训练的青少年踢球时,绝大多数人是用脚尖前踢,很少采用其它的踢球方法。开门球使用脚尖直啄球的力量是所有踢法中最强劲的,既符合中线和短距离理念,力量也最大,是外行战胜职业拳手的方法。

这种踢球方法就是泰拳的前踢。前踢是泰拳腿法中最直接、最轻快、最敏捷的一种腿法,也是重要的基础腿法。前踢以动作快,连贯性强,进攻意图隐蔽的特点著称,前踢不仅可以掩护其他腿法的进攻,也可单独地直接进攻,而且连续快速,防不胜防。

泰拳前踢类似中国武术的弹踢,它可攻击人的高、中、低三段,进攻路线是由下向上向前的直线进攻,发

腿的方法也由踢击目标的高低而变。高段前踢将踢击的那条腿弯曲抬起,膝抬至胸部时向前上方目标踢击(图68),中段前踢将膝抬起40厘米左右踢出(图69)。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腾空前踢,以敌喉部为袭击目标(图70)。

左右脚前踢的动作要领基本相同,唯右脚处于后方,距离目标较远,前踢时破坏力较大。无论是哪种前踢动作,在踢击时,身体略后仰,

支撑腿微屈,踢击的腿以前脚掌为攻击部位,力量是由膝部以弹力踢出。请参照左前踢图(图71)和右前踢图(图7)。

前踢一般以脚前掌为着力点。偶尔也利用脚背去踢。用脚背前踢敌人裆部,这种方法在中国叫叶底偷桃(传统武术三大绝招之一),也

是浪子踢球的街斗用法(图73)。

亚披勒向我传授了他从踢球中获得的前踢技巧:“在对方最疏于防备的时候,看准时机出脚,切勿只踢对方的相同部位,应尝试用假动作误导和欺骗对方。”先假装向对方脚部胫踢,尚未收回之时,在空中骤然改变方向,往上变成前踢,攻击对方的鼻、喉、或眼睛。攻击时若使用脚背,可增加攻击力甚至KO对手,而使用脚掌则可以激怒对方(佛教徒以足底向人为不敬)。在实战中此种巧妙腿法神出鬼没,令人难以揣测(图74)。

.孟民撑船

一绝对安全的万能截击

此招泰语原称为“MonYanLak”。亚披勒向我讲解了这招的来历:在冬天,潮退时有很多虾子,通常人们会走到水里去舀,但孟族人(缅甸仰光东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坐船,一人负责沿着水道划桨,另一人持鱼网捞,每当船快要碰着岸边,拿网的人要用脚抵住堤岸撑开。

孟民撑船用现代泰拳的语言叫蹬腿,就像孟族人用脚抵住堤岸把船撑开一样。你也可以在格斗中,把任何一个向你进攻的人用脚撑开。无论对手以怎样的方式进攻,对他支撑腿的膝关节发起蹬腿,可谓是绝对安全的万能截击。因为这个目标距离你最近,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空当。蹬腿是攻击距离最远的技术,一旦施用对手无法靠近你。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关节面积最大、关节窝最浅、用力杠杆最长、活动负担最重的一个关节。膝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屈伸,正常可屈至30度,伸至度,不能展收,只能做小幅度的旋。当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其旋转的幅度最大,也最不稳定。膝关节的稳定是依靠关节韧带来维持的,关节内、外侧韧带保护胫骨、股骨不至

于前后错动,防止关节过伸。关节内、外侧副韧带保护关节不至于左、右侧向移动,并防止膝关节过伸及过度回旋。此外,髌韧带和腘韧带还分别在前、后对膝关节起加固作用。当膝关节弯曲时,内、外两侧的副韧带及后面的胭韧带都松弛下来,对关节的加固作用减弱。此外,膝关节旋转的幅度加大,关节的稳定性变得最差。当膝关节伸直时,遭正面暴力冲击容易造成损伤,而当膝关节屈曲时,受侧面暴力冲击容易造成损伤。

蹬腿(图75)泰语称为“贴”,是直线形的腿击招,其功效在削弱敌人气力,阻遏其进势,为向敌发动攻击开路。此外,准确适时的蹬腿,持续施用,不仅可化解敌方攻击,令其招数失效,更破其斗志,在心理上取优势。

下面是孟民撑船的一些战例介绍。

(1)膝关节是人体最脆弱的一个关节。正面以一定力量踢中膝关节可基本宣布战斗结束。运用这招时,亚披勒会以脚跟前蹬(脚尖要勾起,不要用脚掌而要用脚跟攻击,一点之差效果截然不同),而把支撑腿的脚掌

横踏着,使站桩更为稳固(图76)。

()交斗时先用足尖蹬蹴试探,点撞敌人小腹,腿根或足胫,测其反应,然后发动拳或腿攻击(图77)。

(3)发动攻击性的全力猛蹬时,应稍作偏身,充份利用腰盘部位摧送,使腿招强劲,攻击目标一般是心窝、胸膛,常可一招将人踹倒(图78)。

(4)在敌迫近密集攻打时,用足底

撑拒其胃腹,使其不能近身(图79)。

(5)遇敌以拳膝力遏,可举脚直踹其胸部或腹部,此为阻冲蹬腿法(图80)。

(6)如敌动势施腿踢时,擅蹬技者可抢先发腿,踏其动腿一边腰部或腿根,乃后发先至之先战法。动用合时,当可将对方蹬至失势倒退,甚至跌倒(图81)。

(7)上路蹬腿,最有

名者为“踏面”,可自不同角度攻击敌人,除正面之提足蹬踏外,更可举足内拂或外摆,即以脚底或脚面抹入脸孑L,予以羞辱,使失其理性,致予我可乘之机(图8)。

(8)在交斗时猝然冲前、纵身,在空中举足猛蹬敌之胸腹(图83)。

3.霸王戴冠

一谁也没提过的秘诀

此招是泰拳颇特异之肘招,因其招式形象仿如上冠,故古法泰拳中原称戴冠肘。戴冠肘由“拳霸”、“格斗之王”亚披勒

施用出来,自然另有一种霸主气度、王者风范,故名霸王戴冠。

(1)需要注意的是,霸王戴冠的前肘与后肘的动作是完全不同的。

①用后肘进攻时,前脚向前上一小步,后脚跟上(重心前移),蹬地扭腰的同时后手大小臂夹紧(屈肘);顺臂以肘尖为攻击点(进攻武器)自下朝上直挑,同时利用身体前引之力,助肘锋向前送出,撞向敌方,前手、肘应垂直护于头部与身体侧面。后肘挑至目标时,手放于耳根侧面(图84、85)。

②用前肘进攻时,前脚向前上一小步,后脚跟上(重心前移),前脚蹬地扭腰的同时前手大小臂夹紧(屈肘);耸肩以肘尖为攻击点(进攻武器)自下朝上直挑,同时利用身体前引之力,助肘锋向前送出,撞向敌方,后手、肘应垂直护于头部与身体侧面。前肘挑至目标时,手放于额头上,这样前臂、上臂和头颈就形成一个以

前肘尖为锐角的稳固三角形,既能增强攻击力,又能保护头部正面。这是谁也没提过的秘诀(图86、87、88、89、90)。

()以下是霸王戴冠的一些战例。

①敌以右拳打

来,我立即挺左臂肘迎合,同时稍偏身向前助势,防守阻截,兼备其中,敌若不慎即行中击(图91)。

②在敌出右直拳之际,我重心后移斜身的同时,以左手拍击敌攻击右拳,当敌拳攻击落空(后续进攻动作未出之即)的同时,重心前移,以右肘上挑攻击敌下颌

(图9)。

③敌用左拳攻击我面部,我用手臂阻挡来拳,随即借上体前冲之势,用左肘猛撞敌头颈部要害(图93)。

4.息壤卷土

一人类共同的心理弱点

此招泰语原称为“HiranMuanPhaenDin”。在古老的传说中,“息壤”是一团神奇的土壤,只要一点点,种子落地便能生长,生生不息,永不停歇。传说古时洪水滔天,大禹的父亲鲧从天庭盗来息壤,希望生出土地以治洪水,结果触怒天帝,鲧被处以

极刑,息壤也被收回天庭。从此,人间再也没有息壤了。用息壤来作巨人“Hiran”的译名最好不过,因为他的故事正和土地有关。你可在泰国的寺庙或佛塔见到息壤拿起整片大地的图画,古时候的人相信整个世界是平坦一片的,所以息壤可以把大地卷起挟在腋下,有个天神看到了,误以为大地有危险,于是他就把自已变成一张弓,把息壤杀死了,大地便得以解放。

息壤卷土用现代泰拳的语言叫反肘,是前代拳师擅用的泰拳名招。

(1)基本的反肘招数有两势:一势是普通的反肘,另一势则为直角反肘。

①普通反肘的做法是:屈肘提臂于胸前,然后随身体拧转,用肘尖向后顶撞对方的面部、下颌等。请参照左普通反肘图(图94)和右普通反肘图(图95)。

②直角反肘的做法是:身体转动时,屈肘高提过头,然后

由上向下,用肘尖下劈对方。请参照左直角反肘图(图96)和右直角反肘图(图97)。

不过,反肘虽然有高度威胁力,却有其本质上的弱点。原因是攻击范围狭小,需要急速转身才能打到目标,焦点掌握之难,不言可喻。再者,若遇经验老到的拳师,反肘更难收效,对方仅需提高双臂招架,即可抵消,或后退半步使肘招打空,同时发动拳腿反击,即置

我于不利地位。

()亚披勒传授的反肘技法却没有以上的弊端,原因是他在动作要领和使用技巧上都作了一些改进。

①亚披勒传授的反肘动作要领:敌居于我左侧,施发前先略右转,同时屈左臂于前(图98),然后前踏半步,由下向上猛撞,打击目标以敌下颔为主(图99)。

②亚披勒传授的反肘使用技巧,利用了一个人们共同的心理弱点,来诱使对方进入预先布置的圈套:在运用反肘攻击之前,你先劈面打对方一个耳光(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劈),使你的手臂处于反肘的准备姿势,不管有没有打上,这都会令对方感到羞辱,也会同时令观众欢呼喊叫起来,你可预料对方会冲动

地反攻,这种反攻常常缺乏计划,反而给予你一个反肘攻击的最好时机,这时你就可以立刻移动髋部,带动手肘直线往回攻击对方的下巴。请参照反肘使用技巧正面图(图、)和侧面图(图10、)。

5.三宫迈步

一记住要点就能保命

三宫迈步就是三宫步的立体防御,有人将三宫步的立体防御直译为慢跑式”。

(1)三宫步的立体防御基本形式

三宫步的立体防御有数种基本形式,但其要点是相同的,记住要点就能保命:在单足支撑状态下,同时启动双手肘、臂与提起之腿膝形成一个立体的坚固的防护面,使上,中,下三段的要害同时置于严密的遮护之下,从而不惧对手的突然变化,明显抵消对手来自上,中,下三路任何可能的攻击,并为习者迅速转入反击提供良好的基础。

立体防御技术动作细腻,包含了高度技巧,其中真谛,需要照图亲身实践才能明白(图、、、、

、、、、11).

()三宫迈步的战例

①抛膝式立体防御:双手肘臂高举护住头面一侧,同时辅以

向外或向内的抛膝动作,防御对手的凶猛胫踢。对手的胫踢仅以抛膝即成功防御,但双手肘臂高护所形成的防护面,却足以应付对手可能由中位转向高位的踢击变化,或者同时以拳和脚发动的中、高位攻击。注意肘臂与提起之膝应密接(图)。

②直提式立体防御:

垂直向上提膝,同时配合

高位肘臂阻挡,上下连接形成一道防护面,护住要害,对于中,高位踢击和冲势较猛的重拳攻击均有较好防御效果。其中直提之膝既可以有效地阻挡对方的冲势,缓解危局。又可以提膝撞对方肢体来守中寓攻(图、)。

③冲顶式立体防

御:高位以肘臂来阻挡或格挡对方的踢击腿,同时提膝以膝尖向上冲顶对方动腿膝关节下部,破坏其动作同时以守为攻,创痛对手动腿的肌肉(图)。

④胫阻式立体防御:在上部肘臂防御动作配合下,侧身以提起这膝胫内部位硬挡对方来踢,低来低提膝,高来高提膝至贴胸,以硬碰硬。它仅适于

胫部功力高强者运用,若对方足胫功力不足,往往因此疼痛难当,致使对手不敢贸然起腿相碰(图、)。

内围十招

(一)内围母招

1.巨蟒缠身

——小孩也能打死猛虎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蛇是一种极其冷酷而不容易接近的动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蛇,蟒蛇更是因能“吃人”而耸人听闻。但是在泰国,蟒蛇可以作为看家护院之用。你可以看到泰国孩子把蟒蛇当宠物抱着睡觉。蟒蛇杀死猎物不是靠扑压上去,使其受伤,而是靠缠绕。它用身体一圈一圈地缠紧猎物。猎物每呼吸一次,就会被缠得更紧一点,直至被缠得窒息而死,然后蟒蛇再把它整个吞下去。

有打泰拳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被对方箍颈,就是一种被巨蟒缠身的感觉,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箍颈时,对方的双臂环抱你的脖子,两个手腕勾起来,环状搭扣着,肘尖朝下顶住你的前胸,整个体重挂在你的脖子上。你要抬头,他就以肘尖为支点向下压,双臂再一夹紧,你脖子上动脉就停止供血了。你想死扛着,他就左右环动,让你无法保持平衡。一旦你被拉得弯下了腰,你就完全变成对方练习膝撞的沙袋了,崩溃只是早晚的问题。

箍颈一般目的在于控制其上体,方便之后发动膝攻,但也可当绞技来运用。据《二十四孝》中郭居敬记载:“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拽去,时杨香手无寸铁,唯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可见箍颈运用得好,小孩也能打死猛虎。

箍颈撞膝是内围战的核心技术,但它的精髓并不在于“撞膝”那一瞬间,而在于缠抱过程中的腰马、步法如何灵活配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以动制动。由此可见,箍颈是箍颈撞膝最重要的技巧,在攻在守,均必须熟练之。拳师在内围战时,互相钳制,不断挣扎,就是在争取控制对方内围的有利地位。

因为谁能够控制对方双臂内侧箍紧其颈,谁就能取得主动。除非对方非常强壮,能够摆脱箍制,否则我在内侧位置紧收双臂,对方上体顿受控制,完全暴露在我双膝攻击范围之内。箍颈法有不同方式,有单手、双手、反手、和扣押多种方式,各有其特殊的功用。箍颈技术动作细腻,包含了高度技巧,其中真谛,需要照图亲身实践才能明白(图、10、11、1、13、14、15、16、17、18、19).

.战象折脊

一令无数英雄折腰的杀手锏

神猴哈奴曼出自《罗摩衍那》——印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诗歌,他是风神和被贬人人间为猴的天宫歌女之子,刚出生时便力大无穷,连天神之王因陀罗都无法和他在力量上匹敌。后来三主神之一的大梵天收他学艺,练成了无上神通,并且吃了龙珠之粉,成为不死不灭之身,武器是一根棒子。为帮助罗摩王子拯救被楞伽岛上的十头魔王罗

波那夺去的妻子——大地美女悉多,神猴哈努曼率猴兵猴将,在众神协助下,帮助罗摩王子最终击败罗波那。罗波那得大梵天传法,天神妖魔皆无法杀死他,唯有凡人才行。故此保护神毗湿奴化身罗摩王子下界前来诛杀此魔头。

哈奴曼在《罗摩衍那》中最神勇的一个对手是罗波那的儿子,名叫因陀罗耆,意思是“战胜因陀罗者”(因陀罗曾被他所俘虏),在哈奴曼与因陀罗耆交战中,因陀罗耆伪装为一头大象,哈奴曼看出这

大象其实是因陀罗耆伪装的,于是与之展开了搏斗。古法泰拳中战象折脊(HakKhorErawan)和神猴腾空(HakKungAi-yara)这两个动作都出自这同一个故事。你在泰国佛庙内的画廊可见到有关《罗摩衍那》的图画,显示出这两个动作的不同:战象折脊是把对方的头向下压,接着由后向前用冲膝攻击对方的躯干;神猴腾空是把对方的头向下压,接着由下向上用上膝攻击对方的头。

箍颈撞膝是内围战的核心技术,在霸拳中分为战象折脊、神猴腾空和天帝过海三招。

号称“五百年天下无敌手”的泰拳,在历史上屡胜外国武术家,箍颈撞膝就是他们令无数英雄折腰的杀手锏。年1月5日,中泰对抗赛在曼谷举行,刚获得75公斤级世界散打冠军的苑玉宝在第二局被泰将坤勒用箍颈撞膝技术性击倒。

战象折脊用现代泰拳的语言叫箍颈冲膝(图),冲膝为膝技中之最普通者,运用极为广泛。泰拳手在近距离的纠缠或抱摔时,即常运用冲膝袭击对方的肋部或胃腹,极力破坏对方的战斗力,令人气力不继而败北(图、13、、、、、、、)。

亚披勒使用箍颈冲膝的诀窍是:冲膝前先把脚撤向后方,以扩大发力空间。扣颈的手部动作,原则上是把敌颈拉向

射出的冲膝,如右膝自斜角(45度)撞向敌左肋,两手则需把敌之重心拉向右倒(图).若施以左膝则反之(图)。

两手与冲膝的配合,就是膝击威力之所在。

3.鲶鱼张刺

一女性对付歹徒的必胜招式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是什么吗?目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显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是出自湄公河的一条巨型鲶鱼,其体重达到93公斤。湄公巨鲶现在已被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入到严重濒临灭绝物种的名单中,这意味着该物种在野生环境中面临着极高的灭绝危险。但在这之前,湄公河里的巨型鲶鱼却非常多,几个世

纪以来,它们一直是当地渔民的生活支柱。古代的泰国拳师因此有机会观察到巨型鲶鱼的胸鳍及背鳍有用于自卫的硬刺,刺基分别与喙骨或背鳍基板形成特殊的制动装置,一旦竖起,外力不易使之复原。基于鲶鱼刺的这个特点,他们把回手肘叫做鲶鱼张刺(图14、)。

鲶鱼张刺是女性对付歹徒的必胜招式:当你被歹徒强行搂抱时,你可将身体不断地左右转动,同时两手互握,让两肘随着身体用力甩动起来,人在转体的时候力量是相当大的,在混乱当中,歹徒全身上下的任何一处要害被你肘尖撞上,都会令他痛苦不堪,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从容逃脱了。据报道,有位1岁的女青年叫郑俊梅,从宜昌到汉口某商场做营业员。某日凌晨零时许,小郑下班后回家,一名歹徒尾随其后企图行劫。歹徒当时从背后掐住了她的脖子,小郑顿时感到窒息,但她很快镇定下来,使出浑身之力,用右手肘朝后猛击他的下腹部。歹徒没有料到郑俊梅有这么一招,连声惨叫后松开了双手。“抓抢匪呀!”郑俊梅一边呼救,一边朝家里奔去,歹徒抱头逃窜。

鲶鱼张刺适用于近身缠斗,左肘用法为先向右后转身,与敌人尽量拉开距离,同时垂左臂贯劲(图、);然后手臂贴身而上,形如提物,肘锋由下向上直冲敌下颔(图、)。空手道将肘击称为猿臂打是非常有道理的。猿类有个特点就是手掌下垂形成腕骨突出的

形状,请注意图中亚披勒的手腕形状,用肘的发力要诀之一就是手腕需放松,这样劲力才能直达肘尖。

右肘用法相反(图、、)。

此招运用成功的要点是:要先向后转身,与敌人拉开距离,使自己有用肘的空间(图、15)。

4.狂龙摆尾

——无法防御的死角

此招泰语原称为“JarakhePhadHang”,是一招非常奇特的腿法。亚披勒被人称为“旋风腿”,也与他擅用此招有关。旋风又叫龙卷风,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蛟龙很相象而得名,它还有个别名就是“龙摆尾”。以往我们都认为龙是一种不存在的动物,只是先民的迷信崇拜。但是最近史学界却有人说龙即鳄鱼。他们认为:

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长,且有利齿,是鳄鱼之外,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鳄鱼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鳄鱼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鳄鱼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之一,它是在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约两亿年以前)由两栖类进化而来,延续至今仍是半水生性的两栖类爬行动物,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恐龙的灭绝不管是环境的影响,还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了。鳄鱼的存在证明了它物种生命的强有力,鳄鱼的个体生命力也很强,是地球上唯一不患癌症的动物,平均寿命甚至超过以长寿著称的龟和鳖。

本招之取义是鳄鱼凶残无比,其尾部劲力威猛,挥摆击出时,犹如千斤重锤,甚具杀伤力。且鳄鱼以隐蔽攻击为主,让人防不胜防。本招的攻击来自背后,正是对方无法防御的死角。

鳄鱼摆尾(图)是古法泰拳著名招式,其动作尤具美感,运用适时,无疑为泰拳艺术之象征。它的传统运

用方法有两种形式。

(1)面向敌人时猝然跃前,以锋足为轴,身体急速旋动,借势发后腿,向后反摆,以踵突向敌心窝或颔部(图)。

()挥腿踢空下地,敌围逼入,立举原足,以踵反踢其头部(图)。

亚披勒巧妙地将鳄鱼摆尾引入内围斗膝场合,为示与传统运用方法不同,我把此招称为狂龙摆尾。当敌以箍颈撞膝进攻,你可扭身提足以脚胫阻挡敌腿根,堪制其膝招。然后用脚跟从对方后面攻击他

的大腿或背部,由于对手看不见你的攻击,便无法防避了(图、、、)。

可能你会怀疑此招式的杀伤力,但亚披勒曾无数次用这招成功KO对手。

5.金鹏探爪

——一根手指解决所有无规则混战

《罗摩衍那》中因陀罗耆施展妖术射伤罗摩兄弟,须羯哩婆与猴军情绪低沉,最后金翅鸟解救了他们。正如诗中所唱:“金翅鸟这样一拂拭,他们的伤口立刻愈合;他们两个的身躯,迅速变得美丽柔和。”金翅鸟就是金翅大鹏鸟,也叫迦楼罗,是鸟中之王、大神毗湿奴的坐骑、护持佛的天龙八部之一,同时,迦楼罗也是观世音化身之一。它有种种庄严宝象、金身,头生如意珠,鸣声悲苦,每天吞食一条龙王和五百条毒龙,随着体内毒气聚集,迦楼罗最后无法进食,上下翻飞7次后,飞往金刚轮山,毒气发作,全身自焚,只剩一个纯青琉璃心。

迦楼罗崇拜随着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泰国国徽的图案就是迦楼罗,人们把金翅大鹏鸟当作是护持泰国的神灵。国徽上的金翅大鹏鸟是以人面鸟身的形象出现。其身肚脐以上如天王形。只有嘴如鹰喙,绿色,面呈忿怒形,露牙齿,肚脐以下也是鹰的形象。头戴尖顶宝冠,双发披肩,身披璎珞天衣,手戴环钏,通身金色。身后两翅红色,向外展开,其尾下垂,散开。

诗曰:金翅大鹏,鸟中之王,爪不轻探,探则必死。此势明言要制敌于死地。

年,当一个来自巴西的格雷西柔术传人刘易斯·格雷西赢得了第一和第二届无限制格斗世界锦标赛冠军,充分证明了在地面上一个弱小的人能够打败一个强壮的对手。格雷西柔术讲究“地面取胜”,用一切方法使对手倒地,然后在地面上将其制服。格雷西柔术的练习者声称:“80%的格斗是在地面上完成的”,他们认为,泰拳是非常好的格斗体系,但是它没有有效对付地面格斗的

技术。因此泰拳选手,一旦被比他强壮的对手拖到地面上,他就没有办法应对这样的攻击。的确如此,现代泰拳没有地面格斗技术,但古法泰拳的练习者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让对手吃尽苦头。他们会用最有力的大拇指来攻击对手最脆弱的眼睛和喉部,这一招就是金鹏探爪(图),适用于任何一种地面格斗场合,一根手指解决所有无规则混战。大拇指的确是人手的五个指头中作用最大的。它既能独立活动,又能与另外四指取得联系。手指的触觉灵敏度最高,管辖手指的神经中枢中大脑皮层功能区域面积最广泛,仅大拇指的运动区就几乎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大拇指的功能要占全手功能的50%以上。大

拇指与另外四指相配合,可以做出最有力和最精准的动作。例如,我们可以轻松地捏起一枚纤细的大头针,而这个动作是其它任何动物都无法做得好的,甚至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大拇指是我们地面格斗的最佳武器。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断加强自己人体武器的硬度和力度,对格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简单有效的指力练习是做俯卧撑,先用全掌逐渐过渡到单独用大拇指,中国传统武术称之为卧虎功,瑜伽也有类似功法。笔者曾凭此功获得珠海市首届俯卧撑比赛的冠军,之后在年10月珠海体育节闭幕式上,向成千上万的观众展示了这一功法——连续重复双臂单指俯卧撑动作30次(就是一口气用大拇指做俯卧撑30次)!这是两位公证员当场宣布的最后公证结果,当时的健力士世界纪录仅为98次。

亚披勒在提及他的这一绝招时说:“把一根手指刺向对方的眼睛或喉部,扰乱对方的视线及让他失去平衡,事实上这招确实可伤害到对方,但你必须懂得如何运用。有一次,我也被对手以这一招击倒KO了。哈哈!”

食指和中指分开,戳击敌人眼珠,这种方法在中国叫二龙戏珠(传统武术三大绝招之一)。用食、中、环、小四指勾住敌人后脑,以大拇指插进敌人眼球内侧,挖其一目,是金鹏探爪的第一种用法(图)。此法比二龙戏珠

更凶狠,头部被五指固定跟随,给也要给,不给也要给,是毒中之毒的招法。

用食、中、环、小四指勾住敌人后脖,以大拇指压迫敌人颈动脉三角,这种方法在中国叫黄鹰捏嗉(传统武术三大绝招之一)。是金鹏探爪的第二种用法(图16)。加上另一个手扣颈会令你的扼喉更有力(图)。

颈动脉三角(图)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线的颈内侧三角中。颈动脉陷于颈动脉三角处接

近皮下,颈总动脉在此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因此,在颈侧的颈动脉三角处,能用手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锐器切颈是颈部危害最大的损伤。但实际上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远比切颈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常常立即导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速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压迫刺激了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的结果。

(1)颈侧有一个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三角内有一个特殊的压力感受装置——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位于颈部两侧,距喉结左右5—6厘米,颈总动脉向上分支的部位。颈动脉窦是颈动脉分支处的膨大部分,称为“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上的一个重要神经感受装置。在颈动脉窦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压力感受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动脉血压的变化,以及来自外界的其它压力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不断地感受血液的压力变化,传递神经冲动进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经中枢,使心跳活动不致于过强,动脉血压不致于过低或过高。当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于是它就会频频地发放神经冲动,传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压的相对稳定。相反,在血压突然下降的情况下,颈动脉窦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减弱。此时,它又可以通过减压反射来调节动脉血压,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由于颈动脉窦的存在,使颈动脉三角对一切外界压力显得十分敏感。当颈动脉三角遭到直接打击或压迫时,颈动脉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循环血压。这种强大的压力刺激会通过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脏功能抑制或心脏功能衰竭,使心率骤减、心力衰弱、血压迅速下降,并因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导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窦,几秒钟内便可以使人昏迷。

()迷走神经对心跳、呼吸的双重抑制作用迷走神经起始于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枢,在颈部行走于颈动脉鞘内,并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向下进入胸腹腔,分别支配着气管、食管及胸、腹腔各脏器的活动。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枢和它发出的迷走神经纤维,分别构成了心脏抑制系统和呼吸抑制系统,对心肌收缩和吸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并且这种紧张度经常高于心、肺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以此保持稳定的心率水平和正常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会

刺激颈部的迷走神经,对心跳和呼吸产生双重的抑制作用。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以后,会将兴奋传人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力减弱,血压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引起长时间的反射性闭气使吸气突然终止。甚至会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骤停而导致死亡。

(二)内围子招

1.神猴腾空

一格斗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

神猴哈奴曼出自《罗摩衍那》——印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诗歌,他是风神和被贬人人间为猴的天宫歌女之子,刚出生时便力大无穷,连天神之王因陀罗都无法和他在力量上匹敌。后来三主神之一的大梵天收他学艺,练成了无上神通,并且吃了龙珠之粉,成为不死不灭之身,武器是一根棒子。为帮助罗摩王子拯救被楞伽岛上的十头魔王罗波那夺去的妻子——大地美女悉多,神猴哈努曼率猴兵猴将,在众神协助下,帮助罗摩王子最终击败罗波那。罗波那得大梵天传法,天神妖魔皆无法杀死他,唯有凡人才行。故此保护神毗湿奴化身罗摩王子下界前来诛杀此魔头。

哈奴曼在《罗摩衍那》中最神勇的一个对手是罗波那的儿子,名叫因陀罗耆,意思是“战胜因陀罗者”(因陀罗曾被他所俘虏),在哈奴曼与因陀罗耆交战中,因陀罗耆伪装为一头大象,哈奴曼看出这大象其实是因陀罗耆伪装的,于是与之展开了搏斗。古法泰拳中战象折脊(HakKhorErawan)和神猴腾空(HakKungAiyara)这两个动作都出自这同一个故事。你在泰国佛庙内的画廊可见到有关《罗摩衍那》的图画,显示出这两个动作的不同:战象折脊是把对方的头向下压,接着由后向前用冲膝攻击对方的身区干;神猴腾空是把对方的头向下压,接着由下向上用上膝攻击对方的头。

箍颈撞膝是内围战的核心技术,在霸拳中分为战象折脊、神猴腾空和天帝过海三招。

亚披勒说:“其实格斗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在泰拳比赛中两个人谁击中谁一两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激烈地

对抗中抢先用膝部撞击对方,并使之丧失战斗力。”泰拳的技击战术是远距离用拳、腿控制对手,消耗并迷惑对手,再施以近距离的肘膝击,挫败对手。在抓住对方的脖颈部后,连连犀利地膝击便指向大腿、胃部、太阳神经、肋部、面部。

神猴腾空用现代泰拳的语言叫箍颈上膝(图),上膝是由跳膝发展起来的,只是不用跳起。上膝的目标锁定在头面部,打击时身体多数后仰(有时也前俯),这样打的力量大,而且不给对手出拳反击的机会(图、、、)。

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上膝前,必须用手发力牵曳,令敌平衡崩败,膝招再乘机入侵。换言之,双手与膝击须做一个迎合的动作,双手拉住敌人头部下扯,膝直向上撞,合力之下,敌人

面部多数要面目全非(图、)。单是撞一下威力要比合击少一半。

.天帝讨海

一没人捱得过的吃核桃战术

因陀罗(Indra)是印度神话中的天神之王,能随意变形。通常手执金刚杵乘车作战,有时也使用弓箭或钩,或用一种罗网去网住敌人。驾车的马的毛色是黄里透红,跟他的肤色一样。作战时有成群的风神相助。他嗜喝苏摩酒,一顿能吃下火神烤熟的全牛。他的最大战绩是杀死巨龙弗栗多,劈山引水。他喝足了苏摩

酒,醉醺醺带着一群风神,跟弗栗多大战,用金刚杵杀死这个围困住水的巨龙,劈开大山,解放了水。他还以“破坏城堡者”著称,他破坏的城堡中属于弗栗多的就有99座。他还杀死3头6眼或者99臂的妖魔。他帮助雅利安人攻打达沙人,对待达沙人极其残忍。他又是雷雨之神,他的金刚杵就是雷杵。他能降雨除旱,使大地丰收;又能制造暴风雨,使人恐惧。

在后起的神话中,因陀罗的地位降低于梵天、湿婆、毗湿奴三大神之下,但他仍是天堂的统治者。《摩诃婆罗多》的神话中说因陀罗曾经诱奸乔答摩仙人的妻子阿诃厘耶。仙人的诅咒使他的身体被打上一千个形似女性生殖器的记号,这一千个记号后来变成了一千只眼睛,因此他被称为“千眼”。《罗摩衍那》中说,因陀罗曾被罗波那的儿子因陀罗耆所俘虏,禁闭在楞伽岛。大梵天和众神为了赎回因陀罗,被迫赐给胜利者长生不死。因陀罗获救后,大梵天告诉他,他之所以被战败是对他诱奸阿诃厘耶的惩罚。因陀罗的名字在汉文佛经中曾译为“天帝”、“天帝释”、“帝释天”或“帝释”。

箍颈撞膝是内围战的核心技术,在霸拳中分为战象折脊、神猴腾空和天帝过海三招。

在内围战中,只要有箍颈撞膝的机会,就应迅速出击,使对方在手忙脚乱穷于应付时为我方创造机会,最终采用连击猛攻,将其制服。你可假设对方截击,很多时候,对方极可能就采用你所假设的方法截击你,所以在撞击对方时,不必观察落点,只要不断出击即可。我将其形容为“没人捱得过的吃核桃战术”:吃核桃时,必须用核桃锤击碎外面的那层硬壳才能获得果实。在内围战中,我们也要以连续撞膝来击碎对方的保护外壳。先攻击对方的外层硬壳迫使其做出反应,假如对方躲过这一击,他必然会进行反攻,这就为我击破他创造了机会。当实施箍颈撞膝时,出击的落点并不重要,只要冲膝、上膝、侧膝连续出击,久攻必下。人有时就好像是个核桃,你只要能击碎他外面的那层硬壳,就会发现他里面是多么柔软脆弱。

天帝过海用现代泰拳的语言叫箍颈侧膝(图17),侧膝又名弯膝,其发射轨迹与一般的冲击不同,并非向前直冲或向上撞击,而是从侧扬膝成半月形,突向敌人肋部(图)或抛

高攻击太阳穴,颚侧等要害(图)。

主动倒地弯膝(图)和腾空弯膝(图)都是攻击头部的高难动作,虽然极具艺术性,但发劲与焦点都不易掌握,必须经过相当的苦练和实习,方可达到自然纯朴的境界。

在古法泰拳中天帝过海是指胫踢,在内围战中,由于距离拉近的原因,胫踢的接触部位就从毛胫移到膝盖,也就变成了弯膝。所以弯膝的发力要领略同胫踢,为屈腿收于后方,然后自侧面循弧形提起,以臀部及腿摆动时发劲,撞向目标(图)。

3.力士托山

——百用百灵的击倒开关

此招泰语原称为“YorKhaoPhraSuMain”。

据佛教解释,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叫须弥山。须弥的意思是“妙高”、“妙光”、“善积”等,因此须弥山有时又译为“妙高山”等。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有善见城,为帝释天所居之处。其周围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为33天,帝释天即为33天主。无边无际的空间世界。传说须弥山快要倒塌时,是一位巨人大力士把它承托起来。

力士托山就是模仿这位巨人大力士把须弥山托起的动作,将敌人的下颌由下往上托起,只可惜人类的下颌非但没有须弥山那样坚强,而且恰恰在受到由下往上的攻击时最为脆弱,可以说一击就倒,所以这个动作令敌人的下颌变成了一个百用百灵的击倒开关。

对下颔由下而上的打击,可能导致脑干压迫而休克乃致死亡,是对脑

部最可怕的打击。通常在被击倒下后会产生瞬间意识昏迷,在—3秒钟内复原。这可以说是对于头部的撞击而产生的生理防御反应,因为若再承受更多的打击,可能会使头盖内受损,因此出于人体本能反应,便会在受撞击时而直接倒下,这样也就可以排除危险性,这也就是人类所具有的防御本能所展现的行动。在受到撞击时,头部就会形成非生理的活动(当以颈椎为轴的头部受到撞击时,方向朝上、下、左、右急速旋转),结果颈部本身的快速动作与头盖内的脑的缓慢动作产生了差距,就会使脑的表面受损。一旦脑受伤时,颅骨中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压迫脑干,甚至导致呼吸停止。硬膜下出血的情形,则会因为血瘤而使脑膨胀,压迫脑干,出现相同的结果。另有两个可能的危险后果,一是牙齿可能咬破舌头或嘴唇,二是上下颚相撞令牙齿受损。

力士托山貌似上击拳,实际上从上击拳到力士托山经历了几个变化。

(1)上击拳(图、)是至近距离的拳招,泰语原称为“勿萃”或“勿揠”,而西洋拳术的“上击”一词,照原音留用于泰拳术语中,故又名“欧巴吉”。此招拳法,为自下朝上突然攻

击,是为毒辣,专攻敌人颌部或心窝要害,每能做到击倒,故被公认为拳法中之凶险招。

()由上击拳发展出来的“羚羊拳”(图、)威力就更大了,结果因伤害性太大,成了拳击方面被禁止的出拳法。羚羊拳就是如羚羊一般以求生存的意志,利用膝盖的弹力,使身体突然向上跃起,打出凶险的上勾拳。

(3)“力士托山”就是在羚羊拳的基础上,略微变化,在接触对方的瞬间变拳为掌,用掌根击打敌人下颌。可不要小看这个

小小的变化,这个动作可以令身体突然向上跃起的力量直接传人敌人下颌。

在内围战中,力士托山是对付箍颈撞膝的有效技术,在这情况下,先把身体向前俯,微偏右方,弯曲两腿,垂右拳约—3寸,同时收拳贴身;然后利用膝盖的弹力身体突然向上跃起,再挺掌根上突,循肩膀方向击向敌人下颌(图18)。

亚披勒说这招能令赛事提早结束。

4.老君抱瓜

一到最后关头才用的致命手段

中国武术有所谓“八打八不打”之说:八打者是致伤手段,故宜打之;八不打是致命手段,故宜避之。

“八打”为: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颈,八打破骨干斤;“八不打”为: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

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缝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最后一句“八不打两耳扇风”的意思就是说,打击耳部轻则可以击穿耳膜,损害平衡机能,重则使人昏迷或造成脑脊液耳漏,使人毙命。

(1)击打耳部会造成耳膜破裂和内耳迷路震荡

以拳面或手掌击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荡和气浪的冲击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内出血、疼痛、耳鸣和听力丧失。有时还会伴有头晕、恶心、休克等症状。

打击严重时,空气在狭小的耳道中形成强大的压力,可以造成内耳迷路震荡,致使内耳迷路出血,出现晕眩、恶心或短暂的昏迷,并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机能遭到破坏,出现感觉偏差、站立不稳、无故摔倒。内耳迷路震荡所造成的昏迷,不同于脑震荡。不仅意识容易恢复,而且前庭器官的机能也易于得到代偿。因此,内耳迷路震荡后的昏迷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

()重击耳部会造成脑脊液外漏

重力打击外耳部,不仅可以损坏耳膜、造成内耳迷路震荡,而且常常造成脑脊液外漏,脑脊技外漏是颞骨骨折的直接后果。颞骨骨折后,外漏的脑脊液就会自骨折裂缝进人耳道,从耳道内流出。颞骨骨折同时又是颅脑外伤的一部分,因此,出现脑脊液外漏时,还常常会出现昏迷、面瘫等脑震荡和脑损伤的症状,严重时还可以使人毙命。

(3)重击耳根可使人立即毙命

耳根在颞骨乳突下靠近颅腔底部及颅底与脊柱的连接部位。在耳根深层的颅腔内,是脑干与脊髓的连接部位。称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组织,肌内、皮肤极薄。耳根恰恰是从头侧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颅底和延髓。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枢,延髓的机能活动控制着人的心跳、血压、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动。打击耳根部,很容易使颅底受到震荡。颅底震荡必然会波及延髓,使脑干受到震荡、牵拉或发生侧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减弱、减慢、血压下降、呼吸短促、困难,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现严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骤停使人立即毙命。严重的颅底震荡有时会造成颅底骨折,颅底骨折一般都出现昏迷并有脑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然而,为了防身,是没有所谓禁止打击部位的。遇到非常危机时,用两手掌成杯状,同时拍击敌人的双耳,就是我们到最后关头才用的致命手段。

此招泰语原称为“TaTelKamFak”,意译为老君抱瓜(图);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叫“双风贯耳”;在西洋拳击中类似打法叫“双边勾拳”,或称为“三明治拳”。年起在西洋拳赛中被禁止使用,在那以前是荣耀无敌的重量级世界冠军乔·鲁伊斯的得意拳法。人在脸上受到拳

打时,头盖骨里的脑会振动,但片刻后大体会恢复过来。但如果从两边同时受到冲击,脑连振动的缓冲时间都没有,于是会受到莫大伤害。乔·鲁伊斯便是用这个双边勾拳击昏对方,使他们不得不坐在轮椅上。

老君抱瓜既可用于主动进攻,拍击双耳之后紧接箍颈撞膝(图);也可用于防守反击,在敌膝、腿攻来时,斜身闪过同时双手从两侧掴击其耳部(图)。

5.先农打桩——刺猬式防御

此招泰语原称为“PakLookToy”。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叫先农,或谓神农。这一招式就是来自泰国先农种棕榈树为生的传

说,因为要爬上高高的树,所以他们就把坚硬的竹子削尖,然后把尖竹锤击在树身上,利用它们便可较容易地攀爬棕榈树。

先农打桩的技击含义,就是把肘像尖竹锤击在树身上一样,钉在对方向我攻来的肢体上。

我们来看两种动物的自卫行为:一种动物是乌龟,它遭遇外力干扰时,便把头脚缩进壳里。它不曾反击,可是别人拿它也没办法。一直到外力消除,它认为安全了,才把头脚伸出来。这就是乌龟的自卫方式;还有一种动物是刺猬。刺猬身上披有短而密的刺,腹部则是柔软的细毛,一旦别人靠近,它就竖起全身的刺,让外力知难而退。在自卫行为上,乌龟采取的办法与刺猬完全不同。乌龟不会伤人,但刺猬会伤人。先农打桩便可称之为刺猬式防御,也就是在实战中采用肘(人体最硬的骨头)来防御对手相对较弱的攻击武器:如拳、臂、胫骨等,在防御同时又造成对方拳、足伤或创痛,获得守中寓攻的双重效果。

以下是先农打桩的一些战例。

(1)若遭到对方的箍颈撞膝,可以一肘垂肘向下,以肘尖防御对方的撞膝,接触点为对方大腿近膝关节肌肉处,兼收创伤对方腿部肌肉,减弱其攻击力的反击之效(图)。相反,如果要防止对方用先农打桩对付我的箍颈撞膝,就要采取在对方手臂外箍臂的方法(图)。

()以肘挡架肘击(图)。

(3)当对方以右脚攻击我方的肋骨时,先移近对方,用左手抓紧并高举对方踢出的右脚,接着用肘击向对方的大腿

部位(图)。

(4)我方在对方踢击攻来瞬间,侧身绷紧双肘臂肌肉平行防御——以双肘最锋利的尖锐边缘猛击对方胫骨中段最脆弱部位,运用准确,可令对方胫骨骨折(图)。

(5)当对方以拳攻击你上段,你可抬臂护头,肘尖朝向对方,在其攻击路线内侧设防,让来拳打在臂上(图)。若在此基础上将肘尖略外开,则防御同时,坚利的肘尖还可令对方腕部或拳面挫伤(图19)。

禅修武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ny.com/bggzfwh/988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