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菜(学名:BraseniaschreberiJ.F.Gmel.):又名蒪菜、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性喜温暖,适宜于清水池生长。由地下葡萄茎萌发须根和叶片,并发出4-6个分枝,形成丛生状水中茎,再生分枝。深绿色椭圆形叶子互生,长约6至10厘米,每节1-2片,浮生在水面或潜在水中,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夏季抽生花茎,开暗红色小花。
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主产于中国浙江、江苏两省太湖流域和湖北省,4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摘带有卷叶的嫩梢。
植物文化
历史典故
据《晋书·张翰传》载,齐王冏辟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椽,在洛阳。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常用莼羹鲈脍为辞官归乡的典故。
又据《世语新说·言语》:王武子问陆机江南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北方羊酪相比,陆机答复,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当时人誉为名对。民间谚语:摘老菱当心触刺,采药菜当心滑脱。本意指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才好。
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每到杭州都必以莼菜调羹进餐,并派人定期运回宫廷食用。它鲜嫩滑腻,用来调羹作汤,清香浓郁,被视为宴席上的珍贵食品。
诵咏诗词
唐·白居易:犹有路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宋·苏轼: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
宋·陆游: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小艇湘湖自采部,携友菜采湘湖路。
宋·徐似道。《花羹》:千里餐丝未下盐,北游谁复话江南。可怜一著秋风味,错被旁人舌本参。
元·黄复生。《莼菜》:被人绣满水仙裳,地轴天机不敢藏。水谷冷缠琼缕滑,翠铀清缀玉丝香。江湖美味牵情久,京络思归引兴长,欲剪吴松缝不得,谩拖秋思绕诗肠。
清·宋革。《摸鱼儿·莼》:露葵生处春洲远,翠叶紫茎铺水。轻摘起,见说道,参差荇菜浑难比。
相关文献
《医林纂要》载除烦,解热,消痰。莼菜性寒,不可多食和久食。莼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丙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铁质,具有美容、健胃、强身、防癌等功效。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莼菜可以消渴热痹,和鲫鱼作羹时下气止呕,补大小肠虚气,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解毒.
《齐民要术》:魏,性纯而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茎瘦而叶多。[1]其性逐水而滑,故谓之药菜,并得葵名。
《日华子本草》:治热疽,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疾。
《本草汇言》:药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
《藕与莼菜》选自《叶圣陶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江苏苏州人。
来源: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百科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