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术做了怎么我这骨头缝隙还这么大,能长好吗?”相信很多骨科医生会碰到这样的询问,同时也是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是不是没有复位好的缘故。
首先我们得了解下复位标准,骨折的复位包括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解剖复位无疑是最理想的,但不必过于强求(关节内骨折除外),功能复位是最低标准。所谓功能复位:1、短缩:下肢在1-2厘米以内,上肢可略多。2、成角:具有生理弧度的骨干,允许与其弧度一致的10度以内成角。3、侧方移位:肱骨及股骨在与其所属关节运动轴一致的平面上,允许1/4以内的侧方移位。胫骨尽量不出现侧方移位。4、旋转:肱骨允许10-15度以内旋转。5、关节内骨折则应该解剖复位。6、尺骨桡骨骨折应视为关节内骨折处理。7、儿童塑性能力强,不必过于强求影像学的好看,复位标准可适当放宽,主要是基于儿童的塑形能力强,但基本原则不变。
骨折愈合过程相对复杂,主要有两种成骨方式:即膜内化骨及软骨内化骨。膜内化骨即骨折后骨面上的内、外骨膜所含的成骨性细胞增生,使骨折端连接。骨膜不断增厚,钙化成骨。内、外骨膜增生、钙化成骨分别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由骨膜增生、钙化成骨的过程称为膜内化骨。膜内化骨是皮质骨骨折愈合的主要机制。软骨内化骨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血肿形成血凝块与骨折周围损伤、坏死的软组织共同刺激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毛细血管增生,逐步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进一步成熟,形成纤维组织,然后转变为暂时性软骨组织。软骨组织周边逐渐有骨母细胞侵入,此时磷酸根大量释出并与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积后原软骨组织就转变为骨组织。这一过程称为软骨内化骨。
鉴于成骨的原理,尤其是膜内化骨的作用,骨科医生通常为了保护骨膜及周边软组织的血运,不会过多剥离,这就可能出现骨折术后缝隙较大,但只要骨折复位原则不变,骨折缝隙大了又何妨!
血气良知博学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