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醒了,推文~
嗯~好像头还有点晕,小张啊,把咖啡給哥端过来。(小崔已经被辞退~)
呼~好多了~
大家好,本篇将迎来史上最严峻的话题---偷袭。
偷袭,简单地讲,就是对毫无防范的目标实施攻击的一种战术行为。
打个比方:你后背对着我,我轻轻摸过去,然后突然一下勒住你的脖子---这就是典型的偷袭。
当然,除了“偷袭”,还有“突袭”,所以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要先解释一下“偷袭”和“突袭”的区别和从属关系。
偷袭的核心元素是“隐蔽”,尽量让猎物处于对危险的未知状态下,然后一击成功。
而突袭则不同,突袭的核心元素是“速度”,要尽可能地缩短猎物对于攻击的反应时间,以提高攻击成功率。
再打个比方:两个人发生口角,这时一方突然抬手重击另一方的脖颈,致其昏厥---这就是突袭。
“突袭”的定义范围较小,它是从属于“偷袭”的。如果说“偷袭”是一幢房子,那么“突袭”就相当于房子里的家具摆设。也可以理解为,突袭是偷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比如说,飞机的“速度”应该够快了,但是人们从来都是说“偷袭珍珠港”,而不是“突袭珍珠港”,因为整个事件的成败,重心都落在了行动前的“隐蔽”工作上。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能够正面攻击对方的要害,要尽可能地给敌人制造一种“人畜无害”的假象,以隐蔽自己不宣而战的意图,所以它的性质其实也属于偷袭。
好了,下面走正文。
很多人认为偷袭是小人行径,为世人所不齿。其实不然,在军事领域,偷袭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战术行为,它只需要经历简单的战斗过程就可以获得胜利,并较大程度地减少伤亡。
但是在生活中,“偷袭”更多的是:龌龊、下作的代名词,表现的方式也比较多,既可以是朋友间的玩笑恶作剧,也可以是一种令人胆寒的极端暴力行为......
关于“偷袭”的强度、类型,以及相关处理方法,我画了一张图,以方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本篇内容。
别急,慢慢来。
图中的彩色金字塔代表着偷袭的区域,由上至下,依次是:陆地、浅水、深水、沼泽。越往下,区域颜色越深,偷袭的强度也越高,技术上也越难处理。
写着“氧”字的绿色部分,代表着被袭者生还的空间,越往下,“氧”的面积越小,生还的几率也就越小。
下面我们逐一讲解。
陆地
“陆地区”的偷袭是所有级别中最轻微的一种。一般来讲,是指偷袭者的第一击为非致命性攻击,而且不存在任何的后续攻击行为。
“陆地区”的偷袭一般都是事出有因,偷袭者只是想出出气,或者达到利己的目的等等,并非要“杀之而后快”。
陆地区偷袭的起因大多都是因为矛盾,而被袭者对于“矛盾事件”持什么样的重视态度和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偷袭行为的发生概率。
简单地讲,如果你没有能力解决矛盾,那么就请避开矛盾,否则一旦被卷入是非,任何人都可以变成“猎物”,而偷袭者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发动攻击。
陆地区偷袭的强度不是很高,一般也就是吃个冷拳、挨个嘴巴、或者被踢了屁股等等,不至于残废或丧命。
大多数情况下,陆地区的偷袭是可以预知的。矛盾中,如果在言语上占了上风,那么肉体上就要做好防范准备;如果意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可能给潜在的敌人提供可乘之机,那么也请尽快转移,消除风险。
其实对于一般的生活纠纷,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给事件降温,如果矛盾得到妥善的解决,根本不至于发展到“谁偷袭谁”的程度。
当然,即使没有能力解决矛盾,“适当的让步”或“尽早远离是非之地”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浅水
“浅水区”的偷袭是所有级别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指:偷袭者的第一击为非致命性攻击,但会持续攻击受害人的行为。
一般来讲,偷袭者会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会持续攻击受害人直至达到目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抢劫财物,比如传说中的“打闷棍”、“套白狼”等等,都是属于此类。
浅水区不同于陆地区,虽然偷袭者的第一击并不致命,但其后续的攻击行为有可能造成被袭目标的残废或死亡。
好消息是,持续的攻击行为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浅水区的暴力行为往往可以得到及时的制止。
再看一个案例。
超市,一名女子正在结账,此时突然蹿出一名黑人劫匪抢包。
劫匪的本意是抢包的同时夺门而出,但是女子的挎包和大门呈相反的方向,所以这一下偷袭不是很成功,女子被拖拽倒地。
劫匪一见未得手,有些急躁,奋力撕扯,将女子拖出监控画面,此时女子还没有回过神来。
劫匪将女子拖到超市门口,女子不愿放弃财物,死死拉住挎包。劫匪意识到这种扯皮可能对自己不利,于是开始实施打击。
女子虽然吃了些拳脚,但依然顽强,继续和劫匪扭斗,直至被拖出门口。
最终,劫匪被巡警制服。女子鼻骨下缘骨折,眉骨断裂,但总算保住了财物。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如果女子的挎包在第一秒就被劫匪偷袭抢走,那么整个事件就是发生在“陆地区”。
如果女子放弃之后的纠缠,将包拱手相让,那么该事件也依然是停留在“陆地区”。但是女子选择的是反抗,劫匪也抡起了拳头,那么事件就发展到了“浅水区”。(好在劫匪没有武器~)
浅水区的偷袭,对于被害者而言,一般存有一个较长的反应时间,如果是抢劫、抢夺导致的被殴打,我们要果断舍弃财物,避免暴力升级;如果偷袭者有其它意图,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逃离现场。
看下面这个案例。
画面中的蓝衣男子是一名暴恐分子,正在慢慢向人群的方向移动,手提袋中藏有武器。
蓝衣男子掏出催泪喷射器向人群发动攻击,后排人群开始混乱,纷纷躲避。
蓝衣男子将喷射器交换到左手,用空出的右手拔出一把砍刀,劈出一刀,但未命中任何人,随后继续用左手的喷射器攻击一位较近的安检人员。
受到喷雾攻击的安检人员快速逃脱,蓝衣男子追上去又砍了一刀,这一击又未命中。
最终,蓝衣暴恐分子被制服,整个事件除了被喷雾射中的几个人需要清洗以外,没有人员受伤。
分析一下,蓝衣暴恐分子一登场就是3级心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制造伤亡。(详见:街头格斗到底是什么---心理篇)
但是,不知道是自己脑子少根筋,还是“培训机构”经费紧张,从一开始蓝衣男就选择了错误的武器和错误的战术,用非致命性的催泪喷雾作为偷袭的第一击,这样一来,不仅全无隐蔽性可言,而且给人群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大家迅速撤离现场。
随后掏出了砍刀,但攻击半径内早就空无一人......
所以整个事件虽然场面也搞得很大,但最终从行为上看,也只能定位在“浅水区”,而被袭者们也只采用了最常规的处理方式---逃跑,就避免了伤亡。
深水
深水区偷袭,是指偷袭者使用致命武力攻击受害人的行为,可以是一次致命的攻击,也可以是一轮连续的攻击。
遭遇深水区的偷袭,被袭者能否生还,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1事发前的环境感知能力。
很多社会暴力事件,事发前都有征兆,偷袭者想杀死目标,至少也要先试着接近目标,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看个案例,
大街上,不知什么原因,行人们突然开始奔跑。之后,画面中出现了一位老人,老人并未在意周围人的举动,继续徐步前行。
随后,画面中出现了几位奔跑的年轻人,其中一名黑衣小伙追上老人,一刀将老人刺倒。
原来这是一次恐怖袭击,几名年轻人都是暴恐成员,之前在另一处作案,随后追击逃散的平民到了这里,就顺手偷袭了一位行动迟缓的老人。
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环境感知”的重要性,说句自私的话:我们在出入公共场所的时候,最好能保持适度的警惕,给可能出现的“偷袭者”制造一定的障碍,让其从心理上放弃你,而去选择比较容易下手的人作为第一偷袭目标。
其实从大数据上看,相当多的偷袭者的隐蔽工作做的并不专业,他们总是贸然接近目标,给被袭者提供了充分的反应时间,遇到“老人”这种弱势群体还可以碰碰运气,遇到硬茬子,反而容易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再看一个,
停车场,两名男子并行,这时,其中一名黑衣男子放慢脚步,转头向后方观察,应该是听到了后方奔跑的脚步声。
随后,一名持刀男子出现。
持刀男意识到偷袭行动已经暴露,想转为正面进攻,但无奈两名男子受过训练,双双拔枪,以90度夹角的两点速射将偷袭者击毙。
当然这种反杀的案例并不多见,对于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情况是:在第一时间就感知到了危险,但是并没有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呆呆地等到灾难降临后再做出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吓傻了”。
所以,所谓的高水平的环境感知,其实是指:可以及时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迅速制定出针对性策略并果断执行的一种复合能力。
2事发时的反应时间。
如果你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环境感知能力较弱,又或者偷袭者的隐蔽工作做得很严谨,那么通过“事前”预防的手段去规避风险就不太可能了,事情会进一步发展,说白了,你会受到攻击。
由于偷袭者使用的是“致命武力”,所以一旦发动攻击,目标会遭到重创,但是深水区的偷袭不会马上让被袭者失去意识或丧命,这里会存有一个“反应”的时间,被袭者反应越快,被攻击的次数和强度就相对越低。
“反应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反射时间”,反射时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缩短。
很多朋友认为,既然我们已经遭到了攻击,而且又是致命武力,那么就算你反应很快,及时跑掉了,无非也就是“死在街上”和“医院”的分别。
其实这话有些绝对,因为“致命武力”想转化成“致命伤害”是需要一个概率的。
比如说“刀子”属于致命武力,但是第一刀是扎在“腹腔上”还是扎在“左胸上”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积极应对的态度,逆来顺受任人宰割,那么就算第一刀扎在了屁股上,后面也总有一刀会刺中要害。
况且对于街头暴力而言,被袭者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我哪受伤了?”、“我要死了吗?”这种问题,尽力躲开后续的攻击才是当务之急。
良好的反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被袭者的生还率,尤其是针对正面的偷袭。
再看个案例,
黑衣恐怖份子以问路为由,一边摊开地图,一边慢慢接近哨所的士兵,士兵比较警惕,并没有凑上去指点,两人始终保持着两个身位的距离。
此时,黑衣人突然掏出刀子,奋力刺向士兵,但是反手握刀攻击半径有限,再加上士兵的反应也比较及时,所以第一击击空。
即便如此,由于事发突然,急于反应的士兵,因后退速度过快至身体失去平衡,坐在了地上。与此同时,黑衣人转向攻击另一名士兵。
这名士兵与黑衣人双双滚入地面,其余士兵一拥而上,将其击毙。
所以说,通过后天的训练尽可能地缩短“事发时”的反应时间,是解决深水区偷袭问题的另一个突破口。
3偷袭者的主观意愿。
如果说被袭者的“环境感知能力”较弱,同时“事发反应时间”也较慢,那么一旦遭遇深水区的偷袭,是不是就一定必死无疑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还有最后一个影响因素,即:偷袭者的主观意愿。
偷袭者的主观意愿会影响到偷袭持续的时间、偷袭的强度,以及面对抵抗或干扰时的处理能力。说得简单点,你遇到的是捅一刀就跑的疯子,还是一根筋的终结者,这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看个案例,
一名精神病患者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子。
拐角处,遇到了一名正在慢跑锻炼的蓝衣男子。
精神病患者先是一愣神,待锁定目标后,一刀刺向蓝衣男子腰部,男子中刀后跑开,“患者”没有追击,随后撤离事发地。
“患者”继续前行,随后发现第二目标---一位迎面走来的女性。
接近之后,一刀刺向女子,女子中刀后,“患者”迅速撤离。
最终,这名精神病患者被警察制服。二位被袭者因就医比较及时,并无大碍。
从监控上看,两名被害者表现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事发反应时间”都比较弱,但是由于这名无目标犯罪者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没有持续施暴的想法,所以两名被害者得以生还。
当然,不是每个被害者都能有这么好的运气的。
再看一个,
走廊里,背包男子正在上楼,此时,一名身着“特勤”字样工作服的持刀男子尾随而上,开始实施偷袭......
之后,两人出离监控画面,在这段时间里,“背包男”已被刺数刀。
在随后的扭斗中,二人一边撕扯,一边重新回到监控画面,“背包男”不断中刀,最后被挤倒在墙角,“持刀男”继续攻击。
“背包男”几次试图控制“持刀男”的攻击手,均告失败。发现无效后,本能地抱住了“持刀男”的腿。
“持刀男”摆脱后,将其仰面朝天拖入地面,继续刺击,“背包男”躯干多处中刀,部分器官已经开始衰竭。
“持刀男”体力消耗过度,攻击频率减缓,“背包男”缓慢爬起,向楼梯处奔逃。
“持刀男”紧追不舍,此时“背包男”意识已经模糊,生命进入倒计时......
“持刀男”只用了一只左手,就将“背包男”拖下楼梯,此时“背包男”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持刀男”不放心,补了三刀后,确认目标死亡,随后离开。
长话短说,杀人偿命,最终行凶者没有逃过法律的制裁。
该事件的偷袭者并没有受过训练,只是一味的用刀乱刺,但是其“主观意愿”强烈,偷袭成功后继续攻击,执行态度坚决,直至目标死亡才罢手。
另外该案例中,被害者的安全防卫素质相比之前“疯子扎人”案例中的那两名受害者,也没有太大的分别。只是他这次遇到的是“终结者”。
总结一下,
当遭遇深水区偷袭时,如果不具备较为敏感的“环境感知能力”或较短的“事发反应时间”,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偷袭者的“主观意愿”。
至于我们遇到什么类型的偷袭者,这完全属于不可控因素。
从数据上看,“终结者”类型的偷袭者占多数,他们才不会在乎你练的是什么流派、你师父是谁、你累积了多少实战训练小时,他们只是想快一点把刀子刺进你的身体。
所以说,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把生存的决定权交到这帮家伙的手里。
沼泽
前面介绍了:陆地、浅水、深水。这三个级别的偷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被袭者的行为进行“事前”或“事发时”的干预的。
而“沼泽区”则不同,沼泽区偷袭只能在“事前”预防,一旦进入“事发”,被袭者的任何干预行为,都会面临巨大阻力。
沼泽区偷袭的特点有三:
1偷袭者会使用“致命武力”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2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被袭者会在短时间内被摧毁,并迅速丧失抵抗能力。
3偷袭者的隐蔽工作做的比较严谨,偷袭思路也比较清晰。
比如:钝器砸后脑、背后割喉、狙击手狙杀目标等等,都属于此类,所以不难看出,陷入“沼泽”的人是很难生还的。
就拿抢劫来说,趁其不备,把财物抢到手里撒腿就跑,就是“陆地”;如果二话不说先朝着后背来上几枪,再把包捡走,这就是“沼泽”。
另外,偷袭者的武器并不一定很先进,他们更多地是依靠强悍的执行能力去完成他们的“计划”。
看个案例,
某饭馆后厨,男子手持菜刀,接近正在专心工作的一名女性员工,近身后举刀就砍。
女子丧失意识,被拖倒在地,之后,持刀男向其脖颈又补了5刀,随即离去。
最终,女子死亡,男子伏法。
有些人认为,女子被砍时的“反应时间”太长,能跑不跑才导致的死亡,这个案例应该归类在“深水区”。
其实不然,金属刀刃撞击到头骨后,瞬间造成的脑震荡足以使被袭者昏迷,事实上从第一击开始,女子就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并很快失去了意识。(详见:这不是电影,你也不是大侠,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请尽快远离它们!)
沼泽区的偷袭,就像是物理电学中的“闭合回路”,一旦进入轨道,被袭者只能听从摆布。
换句话讲,只要被击中一下,后面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本案例中持刀男子共计砍出23刀,全部命中。
再看一个,
网吧,一男子专心上网。
此时,右手边走过来两人,其中一人绕到椅子背后,“上网男”浑然不知。
绕到背后的男子突然发动攻击,紧紧勒住“上网男”的脖颈,另一人开始用匕首刺击“上网男”的前胸。
与此同时,画面中又出现三人,对“上网男”乱刀戳刺,一名女网管上前试图阻止......
女网管阻拦无效,椅子翻倒在地,“上网男”滚入地面后继续被攻击,随后,施暴者们撤离。
最终,“上网男”稍作挣扎后,死于现场。暴徒们伏法。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偷袭者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分工明确,进退统一,从事发到结束,全程不过十几秒。
一般来讲,当被袭者处于不利的位置时,偷袭者才会发动进攻。像“案板上专心切菜”、“网吧里专心上网”这些,其实都是属于不利的位置。
所有的“不利位置”都是噩梦的开始,站在沼泽的边缘,别人只要推你一把就可以了。
再看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深夜,自助银行,一名身着白色上衣的男子正在熟睡,此时,来了一伙盗贼。
行窃前要先清除“障碍”,白衣男子成了被袭目标,一名盗贼举起棍子,慢慢逼近......
盗贼举棍重击白衣男子侧脑,12点到6点的垂直砸击,白衣男处于睡梦状态,毫无反抗能力。
攻击数下后,白衣男子当场死亡。随后,盗贼团伙破坏掉监控器,开始行窃。
当然,恶人最终不会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白衣男子在睡梦中就做了糊涂鬼,也实在是有些窝囊。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的“不利位置”往往都是被袭者粗心大意造成的。
比如:晚归独行时低头玩手机、ATM机边取钱边打电话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给偷袭者发送信号。至于这种在自助银行里打地铺的怪咖就更不用说了,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金山”上的待宰羔羊。
总的来说,沼泽区偷袭,被袭者死亡率较高。为了让大家理解的更深入,我们再看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
街上,两名男子正在进行交易(注意,不是买卖光盘~),这时,一辆白色轿车驶入画面。
轿车的前、后座各藏有一名枪手,白衣男子背对轿车,处于“不利位置”,而黑衣男子面对轿车,及时发现了危险。
车内的两名枪手迅速射击。
处于“不利位置”的白衣男子措手不及,当场死亡。
而黑衣男子及时采取了行动,躲到了路边停的一辆白色轿车后,逃过一劫。
黑衣男子起身后,迅速拔枪还击。
这里需要提一下,白衣男子倒地后,车内一名枪手专心补射,无形之中又将自己置于了“不利位置”。
而此时,起身的黑衣男子抓住机会,对车内补射那名枪手发动了攻击,其实这种行为也是偷袭,但是仓忙应战,再加上射击角度不佳,所以这只是一次“深水区”偷袭。
车内枪手一人负伤,随即驾车逃离。
沼泽区的偷袭是一切偷袭行为的终极表现,虽然很难处理,但也不是无法可寻。
比如之前提到的,关于“深水区”偷袭的处理方法中,有一条是“事发前的环境感知能力”,其实这种应对方案对付沼泽区的偷袭也是同样有效的。
其实说白了,如果我们在公共场所总能保持适度的警惕性,那么就算被敌人锁定了,他也只能硬来,很难通过“偷袭”的方式伤害到我们。
另外,所有的偷袭都是在事发之后才能定级的,“分级图”只是为了方便对号入座。
但是在事发时,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这是什么级别的偷袭?”这种问题,所以事发前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暴力出现时的应对技术。
好了,
就到这吧,本篇话题有点沉重,但是“现实中的暴力”就是以这种冰冷、务实的姿态展现给我们的,所以对于“安全防卫”而言,除了要训练出强悍的身体,我们往往还需要培养出一个灵活的大脑。
不聊了,该训练了。
最后说再见以前,我要向大家展示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神级别的环境感知,诸位,请上眼!
......有杀气!四点钟方向,距离码,人员9名以上,配有武器,哔哔哔哔......正在识别......
......HKM27步兵糟熘鱼片、95式沙茶牛肉,MP38冲锋盐焗鸡......
......勃朗宁手枪3把:M水煮肉片、M回锅肉、M辣子鸡.......
......MP霰弹金陵丸子一份,科赫MG4机枪一只---麒麟鲈鱼(正在被两名女性佣兵瓜分)......
......另配有重武器,PF98式反坦克烤鸭,RPG上汤焗龙虾(地中海选材,广东设计师就是讲究~)......
......狙击枪---巴雷特XM葱烧海参,大葱干香脆嫩,源自山东章丘特种部队......
......冷兵器四件:BUCK夫妻肺片、FOX老醋花生、ER凉拌海蜇皮、WOLF蒜泥茄子......
......哔哔哔哔......从装备上分析,这些佣兵可能和著名的“全聚德黑水公司”存在关联......
......哔哔哔哔......佣兵首领是位长者,配备两枚眩晕寿桃,服役前是名摔跤手,现在正端着一盆DZJ08式多用途酸辣汤......
(结束)
(输入关键字:1可检索历史目录,直接点击文章名称即可阅览。)
北京罡风防身格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