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源,年生,青年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得主,年9月获国家公派赴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访学,小说作品见《花城》《作家》《江南》《大家》《作品》《小说界》等文学期刊,已出版长篇小说《以父之名》(年)等7部作品。
推荐语:
小说不仅仅是故事,小说家也不仅仅是讲故事的人。《诞生》在这一点上无疑具有突出表现,从题目开始,它就如晶体一般剔透而稳固,其文本的复杂性不仅体现于情节铺陈交织,更体现于对元叙事本身的探讨。读这样的小说,必须全神贯注,跟随着作者冷静、克制、准确的笔触,一点点咂摸着小说艺术的趣味。
推荐人:修新羽,生于年,中国作协成员。山东省青岛市人。作品在《芙蓉》《大家》《上海文学》《天涯》《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
诞生:一份小说手稿
林培源
讲故事,就是将世界不为人知的“内面”翻过来,供人检视、省察。写小说尤其如此(有时,写小说等同于讲故事),就像盥洗衣物,我说的不是洗衣机那种洗——你只需将衣服扔进去,倒进洗衣粉或者洗衣液然后让它自动运转——不,我说的不是这套标准化的程序,我说的是另外一种,用书面化、古雅些的词叫“浣衣”。你这个年代出生的乡下孩子,总该见过乡间妇人比如你母亲“浣衣”的场景吧。那时洗衣机还未普及,污染也没有现在严重,河水清明,乡野暄腾,你的母亲骑自行车(如果她会的话),载一桶昨夜换洗下来的脏衣服,里头兴许还有你半夜换下来的内裤。你夜半惊醒,怀着隐秘的羞耻感换上干净的内裤,将旧的那条塞到洗衣桶里,然后躺回床铺,带着激动和虚空重返梦境。你以为这样能瞒过母亲,然而母亲心照不宣,从来不提水桶里多了这么一条平底内裤。她将多出来的这条内裤朝外翻,撒上洗衣粉,细细揉搓,将它洗得干干净净。在翻洗的过程,她窥探到儿子生理的变化和不可告人的欲望。在妇人们手洗衣物的水边,有花岗岩砌好的台阶,也有往前延伸的石板。春夏秋冬,这群妇人蹲在水边,露出半截或肥硕或枯瘦的脊背,她们的是手一遍遍在冰凉的水里浸泡、揉搓,忙碌间还不忘互相交换四邻八里的秘闻和笑谈。只有母亲不曾将别人的秘密和盘托出。
假如,你把这个濯洗衣物的经过用叙述的语言,间杂描述性的修辞给写出来,再添上些细枝末节,一篇小说就有了眉目。
比如下面这一段——
他是在一堆信件中发现那份手稿的。门卫每天将收到的文件和包裹分发给系里的领导、教授。红砖楼的门房有三名门卫值班,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歇。他们负责安保工作,还要充当半个快递员角色。和其他教研室的同事相比,他收到的信和文件总是很多,光是学期末学生塞到信箱里的论文和作业,就足够叫人头疼的了,更何况平时还有那么多的文学期刊和出版物寄给他。
他所在的院系坐落在一栋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红砖楼。这些年院系改了几次名,楼却还是这么一栋,三层,底层光线暗淡,每次推门,都像走进牢房。的确,楼里办公室除了分给院系领导的大些,其余的不到十平米,他自己的那间在二楼,有个向西的窗户,天晴时,午后日光会照过来,落在墙壁,缓慢移动,直到消失在门口。他在办公室放了张茶几,三把椅子,墙壁上挂了小幅的行草,平日里没事,他喜欢在这里看看书,偶尔也练练书法,但他从来都秘不示人,他害怕别人向他求字。妻子调侃说,你在办公室就跟参禅似的。他说,退休了就没禅可参啦。
今年学校出台了项新教学政策,每个在编教师,无论职称等级高低,一周须匀出两个小时跟学生面对面,传道解惑,名曰“开放办公时间”。他并不赞成这个愚蠢的规定。平日学生上完课就散了,也鲜少主动围过来和他探讨问题,现在多出这条硬性规定,要命的是,来访还要预约,系里秘书会帮他批复。他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学生,每次他们像赶集一样,备着一堆疑问而来,提问,然后在本子上埋头苦记。他语速快,讲起话来弹珠似的砸向学生。看到学生一脸疑惑,才意识到话说得太快了,就故意放慢些。这样一来,学生又会频繁抬头和他目光相接,这更让他受不了。来访学生以理工科居多,他们有的连起码的文学素养也没有,又不肯多读书。他纳闷,理工科闻名的大学里,什么时候混进了这么多文学爱好者?他们提的问题,在中文系学生那里都是常识,比如“文学究竟是反映现实社会呢,还是写人为主?”开始他会耐心解释,举些诸如福楼拜、托尔斯泰、狄更斯的例子来说明,不管是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从来都是人,就算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也脱不开对人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