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新闻传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学教育委员会理事。
暖香盈盈,令莘莘学子如沐春风在同事口中,她是“美女院长”;在同学笔下,她是“亲和力十足的‘女神’”;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界同行眼里,她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女汉子”。她就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教授。如果用画来喻人,那么有的人像是一丝不苟的工笔重彩,有的人是简约飘逸的写意水墨,而王梅芳更像是一幅低调华美的印象派油画,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你才能清楚地看到那抹亮泽的白如何在不同的色调和背景间穿梭,并最终汇成一树姿态优雅、气韵生动的“梅”。
冰姿皎皎,于学术园地展露清芬
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的思考者,而非背对社会的书斋式学究,王梅芳始终对变动不居、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充满兴趣,始终保持介入现实、面对现实发言的姿态,她的学术敏感总是和最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解王梅芳的专业选择以及学术旨趣,就可以看到她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在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当被问到“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她回答说:“我的学习成长经历紧紧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那个时代既革命又浪漫,充满着憧憬。高中毕业后我想过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策马扬鞭,想过穿一身绿军装英姿飒爽……最后成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上了大学。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既是中国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许多中国人个人命运转变的开始。我是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一分子,我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整个气氛有点“神州飞扬”的意味,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思想上,真理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文学上大声呼唤人的尊严、价值、权利,几乎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会引起轰动家喻户晓;与此同时,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文章,张扬着拥抱科学、崇尚知识、追求理想的精神,“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些句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而这一切都是透过当时的媒体舆论渗入人们的心灵,形成社会风貌。二是未来职业的想象,在以上波澜壮阔的大图景中,可以想象当一名记者该多么神奇。这种想象现在想来,也是一种青春的律动吧。当然,大学毕业分配她没能当上记者,却当上了新闻传播学的大学教师。从此,她带着一如既往的理想主义者的热情,展现着面向现实生活的开拓姿态。
玉骨谦谦,为学科发展蕴故化新
“时尚需要传播,流行离不开展示。时尚传播研究的提出是王梅芳教授开拓的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领域,是她敢为天下先的又一重大创新。”———童兵
年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以来,王梅芳在致力于传播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同时,又开始思考着新的研究方向。凭借对变动不居的社会文化现象一如既往的兴趣和敏感,她认为,时尚是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新灵感,是社会意义的源泉,能够最鲜明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面貌,也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加强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重视并参与时尚场域的价值建构,探索时尚文化传播的理论规范,张扬时尚文化所拥有的积极价值元素,从而以创新的方式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构建,使时尚文化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推动力量,成为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题中之义,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现实意义。她断定:“随着中国消费文化和时尚传媒的繁荣发展、时尚文化传播对社会风尚以及人们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影响的加剧,时尚文化传播的研究热度、广度与深度必将呈上升趋势。”就这样,王梅芳开始把时尚文化传播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年成立校级时尚传播研究中心;年4月发起全国首届时尚传播论坛;年7月申报并成功获得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年10月她主持的“以时尚传播为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项目获得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创新项目奖。
然而,以上仅仅说的是传播学。作为一位人文学院院长,她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