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录
一、简论一下心学
二、解脱之路上的三种学问
三、为什么“成功学”,并不能让人成功?
一、讲讲心学
心学热,热不是一天两天了。船家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和一些书刊杂志上,也提到过“心学”,但是那时候,好像是以批判为主的。
当然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批判,其实实在是水平很低。
阳明先生的学问,自是万丈昆岗。许多批判之人,只不过是从奔驰而过的牛群脚印之中,捡到了一根毫毛;又或是眼前看到了,昆仑上上取下的一块小小卵石。看到了毫毛细石,就以为懂了整个昆仑,懂了千百万头牛组成的牛群。然后就鼓噪起来,批判起来,借以表达自己那点井天蠡海的见识,有多么不凡,有多么了不得。小人视角,小人行径,从来如此。
所以说,随着民智的普遍提升,心学热,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一直以来,有个别朋友来信,要与船家探讨心学,船家通常也是敬谢不敏的。
为什么不谈,因为船家简单的读了读几位朋友来信所表达的意思,发现朋友你心中的那个心学,跟船家所理解的心学,是不同的。
源于近年来海外传统文化回流,以及许多小说文章和所谓专家学者的推波助澜,一些读者朋友从各个渠道,见到了、看到了、读到了一点所谓的“阳明心学”的内容,觉得与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貌似有点吻合,就到处大谈特谈,大讲特讲,打着心学的旗号去批这个斗那个,这是不对的。
这种过分的追捧,其实与当年那些批判一样,都是只知皮毛,却歪曲了根骨的一种现象。追捧皮毛,却扭曲根骨,则是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一些人,所利用的。
前面船家说了,本文要讲求心之法,修心之道。其实三教学问,本来一家,船家从哪个角度讲,对船家和读者朋友您来说,其实效果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完全可以不讲“心学”,单纯从佛家,从禅宗的“明心见性”的角度去谈求心修心,自然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还是开头说的,近年来,心学的确是热度很高。热度高,能带来的利益就大。能带来大量利益,就导致其内部,掺杂了大量伪劣虚假。而伪劣虚假的内容,最善于迷惑人心。一些朋友,偶然或者长期,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到了这些伪劣虚假的内容,自然就在心中,产生了执念和偏见。
产生了执念和偏见,在心中形成了见惑思惑,自然再来读船家的文章,就成了带着有色眼镜看电影,拿着哈哈镜照风景,这样自然是不好的。
所以,为了正本清源,同时便于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后续文章,船家就在这里,简单讲上几句,社会上一些“心学”流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让我们先找几个比较流行的论点吐槽几句:
一、比如心学是开创性的,是颠覆和对抗儒家的。
扯淡!
理学是儒家的一个进化分支。
心学又是理学的分支。
圣人之道,一以贯之。
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是灭绝人性的,心学是人性解放,是从理学的禁锢中,解放人的。心学是站在理学的反对面的。
扯淡!
随便翻翻阳明先生的著作,看看先生讲过多少次“存天理,灭人欲?”。
再看看阳明先生自己怎么讲的:“朋友们看书,常常批判和指摘朱熹先生的学论。先生(阳明)说:这就是故意挑毛病,是错误的。我的学说和朱子的常有不同,是学习入门下手的地方有毫厘和千里的区别,不得不分辨清楚。然而我的心和朱熹先生的心,未尝有什么不同。比如朱熹先生其他文字解释的明晰妥当的地方,我又怎能改动一字呢?”(原文不引了。)
三、心学是源自儒家,又超脱儒家的学问,不仅是对儒家的批判,同时也是对道家和佛家的批判,历史证明,心学取得了胜利,并成为所有当代成功学的源头。(船家从上文说那个什么狗屁培训班的PPT上抄出来这么一句奇葩的话。)
扯淡至极!
就这种连“心学”究竟怎么来的都搞不明白的玩意都能出来堂而皇之的授课了?
心学就是儒家与佛家的合流的产物!
三教各自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初期的语言和文字记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是高而不太细,佛教是细而不太高,儒家呢?是又高又细。什么意思呢?道祖留下来,就那五千言。有缘有德有智有道的后人读了,自己体悟去吧。起点很高,但是话很少——就给后人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不断地去根据自身的理解和体悟,去注释解释和发扬道祖的本意,不断地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佛祖呢?要理解——船家所讲的不太高,指的是起初传道时的——用语和记录的习惯而言,可不是说佛祖的理论,事实上佛祖的理论水平,哲学思辨水平,那可是高的没边了的。但是呢?受限于佛祖传道当年印度的基本社会条件——普遍文化程度等等,外加具体的传道对象——相对于来说偏向底层。这点大家很容易理解,婆罗门刹帝利那些既得利益者,和底层民众,哪个更容易接受佛教理论自然无需多言。所以佛家在传教初期,肯定不能把内容讲的太高端,太玄乎——你直接拉着一个当年的印度底层奴隶,跟他讲广大智慧,断尽无明,直取涅槃,跟他讲本心自性,末那识如来藏?那他还不如回去信象头神对吧。你只能跟他讲解脱,讲脱离苦海,讲众生福报,现在生所求圆满,所愿皆成就,讲轮回讲因果,所谓因地制宜,择人而教而已。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早期的佛教语言,总体还是偏向普世化大众化,简明扼要并且比较直白的。(不是没有复杂的,复杂的也很多,只是功用不同而已,复杂的通常是用于进阶交流的。)随着佛教传入中土,这个受众群体发生了整体的改变。越来越的的智者文人,开始拿起佛教理论中,复杂的高深的抽象的那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研习对象,再与中土百家思辨哲学相互映衬,自然也可以不断的推出具有中土自身特色的高深的理论和概念。而儒家呢?儒家的问题就在于——又高又细!高在哪里?圣贤辈出!——至圣、亚圣、宗圣、述圣,这贤那贤,哪个不是学究天人,论盖古今?细在哪里?记录详实!——道统始终不曾中断,外加官方大力支持,隔一段就来次正本清源讨论辨析外加大力宣讲。这就导致后世儒家学者,一个头疼的问题——怎么去创新?该说的,好像过去圣贤们都说过了。。。想讲的,好像书里面都讲完了。。。这就难受了,没办法,只能搞出个继往圣立心,照着学照着办就完事了。长此以往,也是难受。眼瞅着隔壁两家一天天从早到晚理论创新搞得如火如荼,活神仙活菩萨一直往外冒,也是实在眼馋,可是咱家也想出个活圣人,咋就那么难?看样子想创新,光靠自己,是不行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吧,搞结合算了。初次尝试结合——儒道结合,儒家抬出仁义礼法,道家抬出气数天理,这么一折腾——理学就出来了。(多少人知道其实当初理学就叫道学,哈哈)第二次尝试呢?——在前面大道天理的基础上,再拉来佛家(特别是禅宗)的心和性,然后再折腾一番——心学就出来了。这才是心学的源流,是不是很有意思?心学与佛教的关系,与禅宗的关系,如果连这些关系都不理解的,那也真是丢人太甚,不配为我辈读书人了。
四、心学是成功学,是解放发散思维,解放创新能力的学问,是现代成功学的基础。(上一条那个狗屎培训班也是这么说的)
纯属放狗屁。
为什么?下面讲。
二,解脱之路上的三种学问
其实此类学问(求解脱的学问),按照境界高低,可以分三种——
功德学问;
福报学问;
所谓的“成功学”(具体还分有点干货的和纯粹骗钱的。不多讲了。)
三教正统,均是功德学问,是上合道于天,下合道于地,中合道于人的的。功德学问能给人带来超脱,不论眼前当下,还是未来,均是真正的大解脱。
心学作为儒家的进化分支,自然也是功德学问。
福报学问,是建立在窥见些许天道规则和世间因果规律的前提下,以偏概全,以假为真,在个人粗浅的理解基础上,指望运用这些片面的规律,以实现个人的愿望,解决个人的当下矛盾,改变个人部分命运的。
(所谓镜花水月,不上升到功德学,到了还是菩提祖师讲的——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福报学问给人带来的解脱,是一时的解脱,是表面的解脱,是假解脱。
至于当代成功学,是上看不到天道,下看不到地理,中间看不懂人心,不了解一点世界的运转规则,反而总是妄图通过种种手段,求取所谓利益的。是最下下等的学问!成功学违背天道基本原则,是无法给人带来解脱的。
通常情况下,所谓的成功学,学到底不仅丝毫无益,反而是贻害无穷的!
(前几天有位读者朋友问,自己读了许许多多成功学的著作,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金钱参加了不少讲座和培训,为什么折腾了这么多年,反而始终看不到所谓成功的希望呢?正好说到这里,我们后面单独讲,先讲讲前两种学问。)
所谓福报学问和功德学问,有什么区别呢?参见《六祖大师坛经》——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简单解释一下:梁武帝萧衍,是个非常推崇佛教的皇帝。——据说汉传佛教不吃素,这个规矩就是他搞出来的。这个皇帝本身是比较有才略的,而且也是真正大力支持佛教的。(那个舍身佛寺要出家,最后群臣朝廷拿很多很多钱把他赎回来,反复折腾好几次的“皇帝菩萨”就是他。)然后呢,这位皇帝见到了东渡传法的达摩祖师,就问祖师,说我一辈子,造寺庙度僧人,大举布施,做了这么多支持佛教的事业,我有什么功德呢?(其实就是先自吹。你看按你们佛教的说法,我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应该是功德无量了吧。你这个远来的和尚,快夸夸我,再给我讲讲我能获得什么好处。)达摩祖师怎么回复他呢?祖师讲“你做倒是做了不少,但实际上一点功德都没有!”这个故事,发问的人(韦刺史)实在是不理解,就专门问六祖大师,这到底怎么个意思呢?六祖大师这里就跟他讲:武帝的心是有问题的,他做这么多,是带着功利心,带着利益和目的的,目的就是想要佛菩萨保佑他,给他赐福。说白了就是想用行为,用钱,去换佛菩萨的保佑而已,为求自己的福,而做出这么多看似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这个人“慕名好事,崇尚浮华,驰于刑典、荒废朝政。”摆在皇帝的位置上,却一点做不好皇帝的工作,最终苦了的只能是天下百姓。看似自己为了支持佛教,花费巨大,但其实呢?(唐代李德裕《梁武论》:世人疑梁武建佛刹三百余所,而国破家亡,残祸甚酷,以为释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余以为不然也。……而梁武所建佛刹,未尝自损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敛氓俗。竭经国之费,破生人之产,劳役不止,杼柚其空,闰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其实自己未尝损失一毫,都是朝廷国库力的钱,外加从小民百姓身上横征暴敛的赋税和强迫的劳役,为了他个人的所谓福报,祸害了多少百姓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功德呢?(就跟当今世上很多成功人士一样,拿着多年来从别人身上骗来抢来偷来拐来的资源财富,拿着家里几代人巧取豪夺贪赃枉法而来的家底,在不影响自己享乐淫逸的前提下,大手一挥拿出点鸡毛蒜皮,修几座庙,造几座塔,资助几个贫困山村,建几个希望小学,为了名声花几个臭钱,就指望功德满满,福报绵长了?指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富贵无边了?想的实在是比长得美,哈哈。说白了这种人别说一丝一毫的功德了,连祖宗攒下的那些阴德,子孙预留的那点福荫,也早都消耗光了,自身的福报也就是几年十几年而已,到了天道一清算,必然是下场无比惨淡,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六祖大师又进一步讲:你要求福,带着求这个目的去找福。有了对福的贪念,自然就没有了功德。功德在你自己心里面,不在外面。明了自身的心性就是功,知晓众生平等就是德,按照自身的心性指引,去利益众生,才是功德。内心谦虚,尊重他人是功,行为有礼节是德,。。。。等等等等,大家可以认真读一读原文,船家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这就是功德学问和福报学问的来源和区分。举个例子:我们修佛法,讲究必须有一个回向,念经最后必有一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为什么呢?就是要把这个念经的功德,回报给法界其他的,一切众生,回报给佛净土,回报给四重恩三途苦,等等等等,让大家一起发菩提心从而最终得到解脱的。那为什么要回向呢?道理就是上面我们讲的,非常简单,回向了,我们就是在修功德,不回向呢?只是镜花水月的福报而已。当然,我们所谓功德学,和福报学的区别,很多时候也是区分不是那么明显的。(于世间凡俗而言,可以不甚分明,但是于修行者而言,就是天渊鸿沟,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修了功德,自然也必然招致福报相续。而追求福报,在自己身上从善去恶,长期下来,只要一朝明心见性,自然也可以上升为功德。所谓: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这里之所以船家要把功德学问和福报学问,分而着重言之,是为了警醒已经开始修行解脱之道的读者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分清自己所修所行,究竟为何,是迷中求假,还是悟上见真,一念之间,可能就是数十年乃至一辈子的功夫,不可不慎。
至于广大普通读者朋友,自然也不存在当下立马就要您明心见性,闻言就立地解脱这种问题,对于您而言,福报即是好事,功德自然就是更好更好的好事而已,总而言之就是为善去恶,一开始,尚且无需分的那么清楚。
三、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成功学不能让人真正成功
一、先来讲讲所谓“成功学”。这是在现实中有很多例子的。并不是单单去讲成功学,只是顺便拿这个代指一下,这里我们也要回答,为什么知识、努力、奋斗不代表就能成功的等等问题。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有些人整日努力拼搏,辛苦挣钱拼命攒钱,可是始终穷困潦倒,债台高筑,一生都在穷困中打滚,始终不能富裕自足。有些人整日研习为官之道,努力适应官场规则,可是始终地位底下,一直获得不了升迁,到老还是个底层。有些人从来注重身体健康,整日养生锻炼,勤勉不辍,可是偏偏一朝无故遭逢大病,中年夭折。等等等等。相反呢?有些人只要做起经营来,仿佛如有神助,做什么都能踩在点上,干什么都能日进斗金。有些人个性突出,经常不按规则出牌,或是行事异常高调,反而能得到贵人赏识,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有的人一天到晚都不知道养生是什么事,一辈子从来也没进过健身房,反而寿元绵长,无疾终老。等等等等。那么我们这里提一个问题——靠世俗的成功学,解脱学,真能帮助前面三种人,变成后面三种人吗?当然不能!你学再多成功学知识,掌握再多成功学案例,理解再多成功人士的经验教训,你的能力再大,本事再强,手段再高?但是你终归是个凡人。凡人头顶,永远还有“命运”二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就是为什么说,世俗的成功学,其实并不能真正让人成功——看不到命运罢了。这里我们大家要理解:我们并不是说成功学没用,归根到底,这些学问还是有点用的。比如你开个小店,每天收入百十元。通过学习商道。让你的营业额翻个一番,乃至几番什么的,这自然是问题不大的。问题是,命运决定你这一年,只能挣十万,结果你上半年偏偏挣了一百万,那然后呢?自然是命运开始纠偏,下半年给你来个水火之灾,盗贼之祸什么的,让你再赔掉九十万。再比如某人命中注定中年夭折,死于疾病。结果某人每日疯狂养生健身,把自己练的补的跟狗熊似的,精元旺盛至极。那怎么办呢?干脆来场车祸吧?对不对?这才是我们讲的,所谓世俗成功学,解脱学,功能再强大,总还是敌不过人的命运的,是不能够真正帮助人去成功,去解脱的。所谓明天和意外,谁又能彻底掌控呢?其实这里我们讲的所谓世俗成功学,解脱学。跟前文我们说过的低端术数行为,有点类似。低级的术者在操作某些术数行为的时候,总是不理解什么叫等价原则,一天在那里瞎搞,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比如一个人,命中注定一生清贫,结果遇到个黑心术者,非要给他改个富贵运,看似十年时间,偏财不断,似乎命运彻底改变了?其实呢?其实这人本身寿元很长,要到百岁而终,结果这么一折腾,三十岁起,富贵了十年,四十岁就挂了。再比如某人命中注定寿限五十,逢大劫而亡。结果遇到个黑心术者,偏偏给他弄出个延寿一纪,看似多活了十二年,结果呢?本身这人应该是子贤孙惠,光耀门楣的。结果这么一折腾,子也不贤了,成了个杀人犯,孙也不惠了,成了个痴傻。等等例子,就是术者不明因果,不懂规则,倒行逆施,所招致的报应。二、再来讲讲福报学问。福报学问在俗世的解脱学问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接触和认识一点点天道的运转规律了。尽管前文我们把这种学问说的有点低,但是大家要明白,低也是相对于“明心见性”那个层级而言的,能开始看到一点规律,总比什么都看不到要强;完全漆黑的荒野中,远方亮起一点灯光,总能给人一些希望不是?所以福报学问,特别是建立在天理人心范畴内的福报学问,其作用,就要比第一条所讲的所谓“成功学”,要强上许多的。那什么是正确的福报学问呢?非常简单,基本的要求自然也就是上合天理,下应人心罢了。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便是佛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等等,这些符合天理人心的福报学问,基本上离功德学问,也就是一线之隔了。利用这些福报学问去改变命运,自然相对来说,才是既力量强大,又几乎没有后患的了。当然,我们可不能去学前面的梁武帝,单纯为了福报,才去做好事做善事,须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不是?也当然不可以拿别人的付出,拿他人的资源,去给自己谋取福报,这种行为跟损人利己的恶事,又有什么区别呢?三、最后讲功德学问。功德学问,自然是最了不起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船家前文中,所画的那个人生波动图不。假设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某条曲线,那么三种学问的强弱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成功学的力量,充其量可以让这条曲线,在某个阶段发生大概一成两成的偏离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的。而不合天道的偏离,基本上都会招致反噬。而福报学问的力量,就可以让这条曲线,发生较大的偏离了,比如四成五成,乃至八成九成,随着福报学问愈发接近功德学问,这种对命运的改变,会愈发强烈,所受到的反噬(回归)也会愈发减轻。而功德学问的力量,可以让这条曲线,彻底改变,永不回归,并且没有任何后患!通过功德学问——愚者可以聪明,痴者可以智慧,贫者可以富贵,弱者可以刚强,病者可以健康,遇难者可以逢凶化吉,集苦者可以得大喜乐。无边广大,不可思议!这才是功德学问。具体点说,为了下文方便,船家引一下前文《管窥篇》的部分内容,大家可以初步尝试理解一下真正的功德学问(规则)。这个原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他引出了两个改变命运的根本条件:第一:改变命运的时机——只有未来,才能改变未来,并且越早越好,要立刻行动起来。第二:改变命运的代价——未来等价原则。本文先到这里。最后再多废话几句。船家接下来讲的内容,属于福报学问和功德学问门槛附近的理论。之所以要这么讲的原因,本文都讲过了。若是单纯讲门槛外面的东西,比如成功学,船家自然也是讲得,随便给大家讲讲什么心学之于成功,禅学之于人生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对船家来说也是没什么难度的,反而很多人听起来,会觉得更容易理解,会觉得更加高大上。但是那些内容,其实并不能真正给大家,提供什么帮助。而若是直接讲门槛内的东西,只讲功德学问,那自然也有点拔的太高了。所以贴着门槛讲,还是最合适的。前面几篇文章和本文,看似还没有讲到具体方法,其实则不然,真正的方法,并不在道理之外,知行知行,本就是是一体的,这几篇文章所讲的辨析真伪的道理,其实也就是求取本心的方法,这一点还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体悟。夜航船划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