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鼻骨骨折复位后
鼻骨骨折复位术
打架鼻骨骨折
鼻骨骨折x线片
鼻骨粉碎性骨折
鼻骨骨折药膏

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手术麻醉常见

一、唇腭裂手术

近年来多主张唇裂修复术在3~6个月的年龄施行、腭裂修复术在12~18个月的年龄进行,以尽早开始语音功能训练和改善喂养困难。

唇腭裂手术邻近气道操作,为提高安全性,目前这类手术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以吸入麻醉为主要诱导方法,在确认维持面罩通气无困难后方可给予肌肉松弛药。肌松药不仅可有助于呼吸管理,而且能松弛口咽部肌肉以利腭裂手术操作。由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全身肌肉发育仍较差,应掌握好肌松药的用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至今在国内仍被广泛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但氯胺酮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还可抑制喉反射、抑制呼吸、增高颅内压,故麻醉中要密切观察。另外,对于同时伴有心血管畸形并已有明显心功能损害的小儿,使用小剂量氯胺酮有发生严重循环抑制的可能,应慎用。

对于麻醉前预测无气道困难的小儿,可在麻醉诱导后保留自主呼吸或使用肌松药进行气管插管,而肌松药通常应在确认面罩通气无异常后再使用。腭裂小儿插管时,喉镜凸缘叶常会嵌入裂缝中,使喉镜在喉部移动困难,并可能对咽喉组织造成损伤、出血。采用低凸缘的弯镜片如Robert-Shaw或Oxford镜片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但多数情况下,在口咽腔有足够空间的小儿中,使用标准的直型Miller镜片已能满足需要。

唇腭裂伴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的小儿在麻醉后维持气道常有困难。例如,在Pierre-Robin综合征的小儿中,小下颌和高喉头使得喉镜下无法窥见会厌和声带而造成插管困难,较大的舌体嵌于腭部裂隙中还有导致气道完全阻塞的可能。采用让小儿俯卧使其舌、下颌前移的方法可使其获得暂时的通气。而已有慢性气道阻塞的小儿在插管过程中对缺氧的耐受力极差,将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去氧饱和的发生。因此,对于可能存在气道困难的小儿麻醉诱导时忌用肌松药插管,以防意外。年龄小于2岁的婴儿,可采用直接喉镜在清醒辅助表麻下插管。年龄稍大的小儿,由于其不合作、口咽部肌肉对抗和反射过于活跃等因素影响,这种方法插管较难成功。经鼻盲探插管虽在成人较易完成,但在婴幼儿中也很少能成功。目前,小儿纤维光导支气管镜被公认为是解决婴幼儿气道困难十分有用的辅助器械。大于1岁的小儿,可用纤维光导支气管镜作直接引导插管;小于1岁的小儿,可利用其可视性以窥视气管导管通过另一鼻孔插入至喉部的操作情况作间接引导插管。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医院在十几例小儿气道困难病例中采用光索引导插管,均获得成功,其中年龄最小的仅8个月。

除咽成形术应选经口插管外,大多唇腭裂手术可选用经口插管、也可选用经鼻插管。采用RAE(Ring-Adair-Elwyn)气管导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暴露手术区域。由于手术常需采用过度后仰的头位,在放置手术体位和术中移动头位时还可使导管产生2cm左右的移动,使用RAE导管对预防导管的突然滑脱也有一定作用。唇腭裂小儿体格状况欠佳,麻醉维持用药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避免药物过量。局麻药混合1:的肾上腺素作局部浸润可减少术中创面出血,但应警惕氟烷麻醉下有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肾上腺素用量须限制在3~5μg/kg的剂量范围,以策安全。一般情况下,单侧唇裂修复手术失血量多在20~30ml以内;双侧唇裂、腭裂修复手术失血量为50~ml不等;而齿槽突裂修复手术需植骨移植、创面较大,手术失血量约为~ml。由于输血有增加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反应的危险,目前多主张唇腭裂修复手术不输血、以补充平衡液和血浆代用品为主。这类手术后创面组织水肿、舌后坠易造成急性气道梗阻发生。为避免损坏修复创面,应尽可能地减少口内吸引和放置口咽通气道。采用牵拉舌缝线的方法可防治舌后坠。通常,应待小儿拔管后确定气道保护性反射和通气功能恢复良好,才可给予术后镇痛。但咽成形术后,因腭咽腔明显缩小、局部组织肿胀可出现鼻腔通气不畅、睡眠时严重打鼾甚至呼吸道梗阻症状,这类小儿应慎用镇痛。

二、口腔颌面肿瘤手术

口腔颌面肿瘤手术多选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除上颌肿瘤手术需选经口插管外,其余手术以经鼻插管更为常用。原则上应选择病灶对侧鼻孔插入。受肿瘤和手术操作因素的影响,气道困难在这类手术麻醉中较为常见,可发生于麻醉诱导期、术中和麻醉恢复期。麻醉前要准确预测病人插管困难程度,做好充分准备。术中,应使导管套囊适量充气预防反流,并及时吸引咽喉部沉积物,病人头位变动后,还应常规作两肺听诊。对于有可能干扰病人术后维持气道能力的手术,如大范围联合切除术、双侧颈部手术、经口、咽、喉部手术及下颌骨切除术等,可在术前或术毕时施行预防性的气管切开术。

老年病人、恶性肿瘤病人常会伴有营养不良、贫血、水电解质紊乱或重要脏器功能减退等,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明显减弱,术中应注意避免药量过大,并注意加强监测。在历时长、出血多的肿瘤手术和危重病人中,常需作中心静脉压、周围动脉压和肺动脉压的直接测定。颅颌面联合根治手术尚需进行颅内压的监测。预计有严重出血的手术,术中可采用控制性降压。失血量大和进颅的手术,可实施低温。有些肿瘤手术如进行上颌骨和颞骨切除时,止血十分困难,术中要准确估计失血量,及时输液输血。颅底深层和颞岩部肿瘤切除手术以及切除肿瘤后需用游离组织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的手术,均需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操作。麻醉医师应注意显微手术的麻醉特点。颞下窝、后颅底部位的肿瘤常可累及颈内动脉,有导致大出血的危险,术中多采用暂时阻断或结扎动脉的方法以减少出血。在麻醉处理上,需使病人的动脉血压维持于较高水平,避免因低血压状态下侧枝循环灌注不足而造成脑局部缺血。做颈淋巴清扫术时,须切除包括颈内静脉在内的颈部组织,一侧颈内静脉被切除,对侧尚可以代偿。有些晚期肿瘤病例须进行双侧同期治疗性颈清术,要结扎双侧颈内静脉,由于头面部静脉回流受阻,椎静脉侧枝循环短时间内又无法迅速建立,使得病人在围术期有颅内压增高的危险。为避免过高的颅内压损伤脑组织,在这类病人中常需使用低温技术,术中取15°~30°头高位以减少头部血液滞留,连续监测颅内压并适当采取降颅内压措施包括分次抽吸脑脊液等。双侧颈内静脉切除后,会引起咽喉部组织肿胀影响气道通畅,常需同时做气管切开术。颈部手术操作中,还易引发颈动脉窦压力反射,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应注意防治。目前,口腔颌面肿瘤手术越做越大,涉及颅前窝或颅中窝的手术即是颅颌面联合根治手术,在围术期管理上兼有口腔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的特点。对于开颅的肿瘤手术,颅内压增高是颅内操作的重要障碍,即使没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手术也要求在颅内压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以利手术野的充分暴露,减少脑牵拉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这类病人,手术中和手术后防治颅内压增高十分重要。

三、口腔颌面外伤后手术

口腔、颌面部外伤后,常会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梗阻,迅速清理气道、维持气道通畅是其紧急救治的首要步骤。有些病人需在术前施行气管切开术,其指征有:①口、鼻、咽部有活动性出血;②咽喉部软组织肿胀或破碎软组织、骨片阻挡而妨碍显露声门;③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无法维持通气;④合并严重颈椎损伤出现截瘫者需长时间呼吸支持;⑤合并严重颅脑损伤(出现昏迷或强直痉挛)和伴有肺部损伤者作颌间结扎固定术后须较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⑥全面部骨折(上、下颌骨和鼻骨复合骨折)者在手术复位过程中需多次改变气管导管径路。严重损伤和伴复合外伤的病人,可因急性大量失血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快速有效地扩容、纠正休克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在这类病人中,气道与循环的紧急救治常需同时进行。

在颌面损伤中,上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对于有明显颅脑损伤的病人,出现昏迷并非手术麻醉的禁忌证。资料表明,昏迷持续1周以上的病人中大约有1/2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1/4变成残废,1/4死亡。但昏迷病人手术麻醉的风险无疑将大大增加。在颅脑损伤病人中,Glasgow昏迷评分低于10分、颅内压高于25mmHg(3.3kPa)、年龄大于40岁或收缩压低于90mmHg(12kPa)者均被视为高危人群。

所有的颌面损伤,除非摄片确认无颈椎损伤存在,均应被认为同时伴有颈椎损伤。对于颌面损伤病人,应警惕同时伴有颈椎损伤的可能,在搬运病人和麻醉手术过程中均需采取制动措施,避免作颈椎的屈伸或旋转运动而使病情恶化。

口腔、颌面部损伤后修复手术常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多在慢速诱导麻醉或清醒状态保留自主呼吸下进行。根据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插管径路。在上颌骨骨折中,LeFortⅠ型骨折为低位骨折,多数尚能张口,可经口插管,单侧骨折时还可选对侧经鼻插管,但当骨折累及鼻中隔时,需谨慎。LeFortⅡ型骨折和LeFortⅢ型骨折均受相当大的外力作用后引起,常伴有颅底骨折存在,这类病人中经鼻气管插管被列为禁忌。上颌骨骨折常合并口、鼻粘膜损伤、出血,骨折段向下后方移位,可将软腭压至舌根部,使口咽腔缩小,引起呼吸困难,这些插管时应予以注意。下颌骨骨折时,可选经鼻插管,对张口不受限的病人也可选经口插管。下颌骨骨折如颏部双发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双侧颏孔区骨折后发生移位,可使舌根后退,有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可能,尤应引起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ny.com/djbggz/397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