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日常多见的突发事件,突然跌倒、不小心被自行车、电动车或小汽车剐蹭、登山远足等户外运动都会有骨折的发生风险。受“伤筋动骨天”的思想影响,许多骨折患者更是不敢活动,不清楚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只是慢慢地‘养’,失去了康复的最佳时期。
“伤筋动骨一百天”到底对不对?“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个说法的本身是没错的。实际上,骨头的愈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炎症反应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塑形改进期,而12周为平均愈合周。
其中,炎症反应期为1-2周,这是从骨折后开始,到软骨细胞和骨细胞出现的阶段。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肿,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原始骨痂形成期为2-6周,从骨折后的第三周开始,这是形成新骨的阶段。骨痂塑形改进期一般从第九周开始,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的6周后开始,这是骨折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的阶段。
一般来说,骨折的恢复时间的长短是由骨折部位和治疗方式来决定的,小腿中下段、股骨颈、髌骨、踝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复时间较长,而肩关节、手腕、鼻骨、胸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复时间较短。
但是,“伤筋动骨一百天”不代表着躺在床上一百天不活动。在休息1-2周形成新骨后,可以通过运动来恢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原有的弹性和韧性,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是绝对不行的,那样会导致关节僵硬等问题,甚至会引发卧床并发症。所以,在骨折后能够根据伤情尽早开始恢复性锻炼是首要的。但是这些运动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来进行,过度运动和缺乏运动都可能延缓骨折时间,甚至会造成“骨不连”,即骨折难以愈合,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疗法也有学问骨折恢复原则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骨折的患者可以在做好良好的复位固定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主动运动,来使肌肉恢复,也可以靠其他人辅助来被动运动。
复位,是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
固定,是采用不同方法将骨折断端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石膏、夹板、固定支架这类方式都是外固定,而钢板、髓内针、螺丝钉等都是内固定。
功能锻炼,是通过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大多数骨折疗法有两种,即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这两种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不同、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综合考虑。通常都提倡早期复位固定,从而进行恢复锻炼,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在1-2天后通过部分负重,如扶拐来活动,而保守治疗的患者可在骨折后的6周左右主动进行活动。
长期卧床可能要人命人生可能会经历很多次的骨折,但不要让其中一次变成“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实,要人命的不是骨折本身,而是由于骨折长期卧床带来的卧床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又称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等疾病,这些问题都会为骨折患者带来难以言喻的不便和痛苦,甚至对于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无异于是一场“慢性自杀”。
以下肢静脉血栓为例。众所周知,心脏具有泵血的功能,推进血液在血管中前行。但流过一圈从动脉到达静脉时,心脏的推力就十分有限了。腿部、足部的静脉血抵抗重力回流入心脏,靠的就是步行、跑步时腿部肌肉的收缩,将血液挤压上去,这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而长期卧床时,下肢静脉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挤压作用,静脉血流减缓甚至瘀滞,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栓塞在肺脏等重要器官中,后果不堪设想。
诸如此类的并发症,会逐渐蚕食患者的身体,很多老年人也都没有熬过这一关。所以在骨折后应当提早进行恢复锻炼,避免长期卧床,早日恢复骨头健康。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精彩资讯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