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鼻骨骨折复位后
鼻骨骨折复位术
打架鼻骨骨折
鼻骨骨折x线片
鼻骨粉碎性骨折
鼻骨骨折药膏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颅底重建技术

系列回顾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开颅暴露基本技术之手术室设置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开颅暴露基本技术之患者体位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动脉瘤手术的一般原则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技巧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脑出血手术技巧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技巧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术中磁共振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术中磁共振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前纵裂经胼胝体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经侧裂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后纵裂经舌回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病变位于第三脑室的手术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病变位于第四脑室的手术入路

颅底重建技术

作者:HarleyBritodaSilva,MárcioRibeiroStudartdaFonseca,StéliodaConcei??oAraújoFilho,JoseMariaSampaioMenezesJr.,ChristopherBogaev

译者:叶迅吴俊

通常来说,在神经外科领域中,颅底外科手路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手术操作。颅底肿瘤的切除或者颅底的严重创伤可能导致颅骨缺损、硬膜缺损及上呼吸道定植菌群引起的手术部位感染。在通过复杂的颅底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夹闭动脉瘤或者颅脑外伤术后,常常会忽视颅底重建。颅底重建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主要的手术过程。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在术前评估颅底重建的难度,以及可能需要的修补材料。

颅底重建常基于颅底完整性修复的观点,避免颅内物质向含有细菌的皮肤表面或者窦道暴露。硬脑膜与颅骨一同构成颅底,并与颅外肌肉、皮肤一同保护前颅窝、颞骨、中颅窝及后颅窝的颅内容物。颅底重建中硬膜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必须严密缝合硬膜缺损以避免发生脑脊液漏。下一步利用硬膜缺损处、鼻旁窦、鼻咽的有血供组织进行重建。这一步较为复杂,但是促进愈合及组织感染的重要步骤。

因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建颅底,其重要性如同选择必要的手术入路进行肿瘤与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切除或者动脉瘤夹闭。以下情况重建颅底较为困难:患者由于创伤需要行颅面重建或者由于肿瘤巨大而切除皮肤边缘,以及软组织需要游离皮瓣移植或者带蒂反转皮瓣。除此之外,过去的外科医生没有意识到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的影响,甚至今天部分医生仍然没有意识到。如今,患者期望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及麻醉效果。此外,脑脊液漏作为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与不完善的颅底重建有直接关系,进而引起颅内感染、脑膜炎及颅内积气。

本章节讨论骨、软组织及带蒂或者微血管游离瓣技术的使用。内镜技术在颅底重建过程的使用,特别是经鼻垂体瘤入路中的使用,已经在第8章中讨论。尽管重建技术的选择仍由很多因素决定,但基本目标是避免脑脊液漏及脑疝形成,此外,还应考虑肿瘤或者创伤造成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范围及伤口重建本身等问题。外科计划需要平衡的因素包括手术切口的位置、骨缺损及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患者年龄、伴随疾病、既往治疗史、放射治疗剂量、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以及手术团队经验之间的关系。

44.1解剖

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了解颅底的解剖及其复杂性非常重要。虽然详细地回顾解剖结构已经超出本章的讨论范围,但我们认为有必要提示读者一些可能与颅底重建有关的特定解剖结构。头皮由ECA的动脉分支供血(图44.1a)。枕动脉于下颌角处由ECA发出,并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下方走行,提供头皮后三分之一1/3的血供。ECA进一步分为上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superficialtemporalarteries,STA)。STA继而在耳屏前走行,并分为两大分支:额支和顶支。额、颞和顶部头皮的血供主要由这两个血管分支提供。然而,眼动脉的两个分支,即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也提供一些额中部头皮血供(图44.1b)。在切除累及颞下窝的恶性肿瘤时,经常需要结扎上颌动脉,它有几个重要分支,包括脑膜中动脉、咬肌翼状肌动脉、前颞深动脉、后颞深动脉和眶下动脉(图44.11c)。这些血管也是颅底的供血血管,应尽可能保留。

图44.1头皮血供。(a)额部血供;(b)颞动脉和眶上动脉之间的吻合支;(c)颞肌血供

颅底的骨性结构主要由额骨、颞骨和枕骨组成(图44.2a)。然而,复杂性肿瘤和颅面部创伤常涉及对构成前颅底的其他骨质进行重建:鼻骨、筛骨、颧骨、蝶骨、犁骨和腭骨(图44.2b)。这种重建非常复杂,需要使用多种矫形材料,如可吸收的微型板以重新排列骨性结构。然而,通常来说,大的骨缺损需要用钛网或骨水泥进行重建。

图44.2组成颅底的骨质和鼻旁窦

头颈部的肌肉结构非常复杂,颅底重建最值得注意的肌肉是颞肌(图44.3)。因此,外科医生开颅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和保护颞肌,尤其是在接下来的颅底重建中需要使用颞肌时,更应注意。颞肌主要由上颌内动脉供血,主要发自于前后颞深支(图44.1c)。如果需要用颞肌作为带蒂皮瓣,就必须保护颞肌的血供(图44.4)。可以将颞肌旋转或沿着其延伸部分分离,游离至冠状突时(图44.5,图44.12c),可用于重建大的前中窝缺损、颞下窝缺损和面部窦的缺损。仔细游离颞肌非常重要,对其附着处的损伤可能会导致下颌张口运动受限。

图44.3较大的额顶皮瓣切开,显露颞肌,颞肌可用于硬膜缺损的修复

图44.4将整块颞肌进行无损性翻开

图44.5颞肌解剖,显示下颌骨冠突的颞肌起点

在大型颅底重建中,其他常用作带蒂肌瓣的是胸肌瓣和斜方肌瓣。胸肌瓣(图44.6)可用于重建颞骨,特别是当患者因恶性肿瘤行次全或全岩部切除时。这块胸肌的血供来自乳内动脉和胸肩峰动脉的胸支。胸肌瓣本身也由胸肩峰动脉的下行分支供血。斜方肌瓣非常有用,特别是对于后颅窝的软组织重建,但也可以用于重建乳突和颈部。斜方肌的主要血供来自颈横动脉(transversecervicalartery,TCA)和肩胛背动脉(dorsalscapularartery,DSA)。下文将介绍制备这两种皮瓣的技术要点。

图44.6(a)切除侵犯岩骨的鳞状细胞瘤后使用胸肌进行重建;(b)使用皮瓣进行缺损修复

头皮皮瓣(图44.7)可用于任何类型的颅骨大型软组织缺损。和其他类型皮瓣一样,外科医生应该努力保护皮瓣的血供。头皮的血供由颞中动脉、额顶动脉和枕动脉的分支维持(图44.1)。

图44.7切除头皮巨大黑色素瘤后的头皮缺损,头皮切开时要保护好颞浅动脉的额支。(a)由于颞浅动脉顶支不是此部分头皮的主要血供,故将其切断;此部分头皮主要血供来自枕动脉,但这不是行枕部皮瓣转移的主要问题;(b)翻开皮瓣;(c)固定皮瓣;(d)覆盖在头皮缺损部

44.2颅底硬膜与软组织缺损重建

对于前颅底手术入路,如扩大额下入路、双额冠状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经额入路及额外侧入路,骨性重建一般比较简单。对于大多数病例,特别是需要2个或3个骨瓣进行颅骨重建的病例,例如OZO-FT入路,我们推荐在开颅阶段就放置好可吸收的骨连接板。这样可以使得解剖关系最大程度不被改变并且在手术结束时便于颅骨重建。因此,除颅底侵袭性肿瘤外,如果仅切除肿瘤部分,例如脑膜瘤或者脑血管疾病,仅需要进行减压,颅底重建意味着仅进行硬膜重建。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使用自体带蒂组织进行重建,例如骨膜或者颞部筋膜[1]。

额部骨膜(图44.8a)是最常用于颅底大面积或者小面积硬膜缺损修补的组织[2]。移植进行颅底重建的同时需要避免修补材料收缩,如果需要的话,骨膜需要能在前颅底进行折叠而且还能够扩展至中颅窝(图44.8b)。硬膜外使用长的额部带蒂骨膜或者皮瓣移植可以用于前颅窝至中颅窝的重建,甚至对于更大缺损,例如额窦、筛窦或者鼻腔,可以进行填塞(图44.8c)。除需要的移植物的大小是独立的外,眶上及滑车上带蒂骨膜瓣在分离过程中应保持完整(图44.8d)。单层具有血供骨膜移植与邻近硬膜进行水密缝合并且用纤维蛋白胶加固是现在修补前颅底避免脑脊液漏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除此之外,若一些硬膜必须切除,例如侵袭性脑膜瘤手术或者大范围脑减压术,需要一块大的骨膜重建硬膜的缺损。在需要硬膜切除及前颅底密封的病例中,由于鼻旁窦是开放的,外科医生需要使用带蒂骨膜移植至颅底及自身硬膜进行修补。

图44.8大的骨膜瓣。(a)使用骨膜瓣进行重建;(b)开放的筛窦;(c)开放的前颅窝底;(d)眶上筋膜被保留

颞部筋膜是另一容易获得的移植选择(图44.9a),并且足够大,可以覆盖大多数硬膜缺损。如果外科入路无法到达颞肌或者患者颞肌太小,则可选择阔筋膜。采用大腿外侧直切口可以容易地得到阔筋膜(图44.9b),可获得长至15cm的筋膜。进行修补操作时要松紧适度,保证移植物的血供,过程中需要细致止血避免形成大血肿。术前预估剩余筋膜的边缘非常重要,进行间断缝合。两种方法的目的是避免肌肉组织疝出。最后,可以选择腹壁组织。该移植物可以在腹股沟处获得并且可以避免富含脂肪的组织。如果移除的腹部筋膜较多,需要用钛网修补避免疝的形成。

图44.9(a)取自体颞肌筋膜;(b)取自体阔筋膜

除了进行单层加固技术重建颅底,可以使用较大的带蒂颅骨骨膜(图44.10a)覆盖在开放的筛窦上进行双层修复(图44.10b,c),并且在两侧修补物中填塞自体脂肪组织。这种修补方法能增加对术后脑脊液漏的保护并预防颅内积气。并且有助于移植物在骨质周围对抗颅内压力。

图44.10(a)取尽可能大的筋膜瓣用于修补大面积缺损,例如用于扩大的经额底入路的修补;(b)进行双侧骨膜修补并使用自体脂肪填塞的切面观;(c)双侧修补的上面观

既往对于外伤导致的前颅窝骨折引起的脑脊液漏可以进行保守治疗,若脑脊液漏持续2周以上,需要进行手术修补。但是现在很少需要这种重建手术,主要是内镜已广泛应用于脑脊液鼻漏。但是对于内镜手术效果不好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开放手术单层或者双侧修补技术。严重的额部不连续骨折非常罕见,最常见原因是经口枪伤。如果患者能存活,可以使用筋膜或者颞肌及钛连接片进行重建。

如果恶性肉瘤或者软组织恶性肿瘤侵犯颅底,需要切除颅底的连续性骨质,修补前颅窝底或者中颅窝底成为更令人生畏的技术任务[3]。重建颅骨结构的选择依靠缺损的大小及切除肿瘤选择的入路;尽管如此,采用经双侧冠状入路、经颅底入路时可以选择使用钛网进行筛板、蝶骨翼修补,并且可以塑形成不同形状。尽管如此,在具有软组织恶性肿瘤需要整体切除(例如肿瘤包括皮肤、鼻旁窦或者颞下窝甚至扩展至前中颅窝并累及硬膜)的患者中,钛网修补需要经颅外入路修补(图44.11)。钛网需要固定在肿瘤没有影响到的颅骨上并且颞肌需要移植至颞下窝进行颅底重建(图44.12a,b)。在下面的例子中,脂肪移植可用于填充任何存在于肌肉与钛网之间的腔隙(图44.12c),可以贴附至筛骨、蝶窦壁、前颅窝底或者向外侧至犁骨或者上颌骨,进而覆盖前颅窝与中颅窝的缺损。来源于腹部的脂肪可用于填充钛网与肌肉之间的间隙。特别是在颞肌不发达的患者中较为实用。

图44.11对侵犯颅底的鼻旁窦肉瘤患者进行颅底修复。颞肌瓣和钛网用于重建和修复前颅窝底的缺损

图44.12(a,b)示意图显示使用颞肌转移修补蝶窦、颞下窝和鼻咽;(c)颞肌劈开技术

后颅窝较少需要大面积组织重建,如果需要,则在肿瘤切除术后可以利用斜方肌皮瓣覆盖枕部区域。

44.2.1利用胸部皮瓣及斜方肌皮瓣进行颅底重建

切除累及中颅窝的皮肤或者软组织肿瘤并且需要部分或全部岩骨导致较大缺损[4,5],可显露颈静脉、乙状窦、颈内动脉及脑神经(图44.13)。这些较大缺损需要的外科修复,可以通过较大的带蒂肌皮瓣(图44.6,图44.14)、颞肌(图44.4)、斜方肌皮瓣或者腹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图44.15)。除了可以修复岩尖切除后缺损,这些皮瓣还可用于修复乳突、枕下及颈上区域。最常用的是带蒂胸肌与斜方肌皮瓣,而不是颞肌瓣。

图44.13累及左侧岩骨的纺锤细胞肉瘤进行岩骨切除术

图44.14使用较大的胸部皮瓣修补颞骨缺损

图44.15(a)腹直肌微血管瓣的解剖;(b)皮瓣示例及下蒂;(c)术后2周微血管瓣情况;(d)使用皮瓣覆盖后效果

获得带血供肌皮瓣的外科技术如下[6]。血供来源于胸肩峰动脉降支的皮瓣,其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此动脉沿着胸大肌表面下方的脂肪内走行。锁骨中点至乳头的连线可作为此动脉的体表标志。皮肤切开的体表标志为锁骨、同侧胸骨缘、剑突及胸肌的肱骨端。在胸大肌与腋前线皮肤表面画出轮廓,切口从表皮外侧缘至腋前线并且切至胸肌,然后沿着胸骨缘继续。下一步需要辨别肌肉,包括下侧及外侧,内侧切口通过肌肉至胸壁并且在筋膜下形成一条锁骨至颈部的通道。从尾端至头端认真分离肌瓣,按照解剖结构解剖胸大肌深部筋膜。将肌肉纤维从其末端分离时,需要认真灼烧末端的乳腺穿支;除此之外,胸外侧动脉经常被结扎以增加肌皮瓣的长度。准备好皮瓣并且观察到锁骨区域皮瓣的蒂后,下一步是将带蒂肌皮瓣反转°,将其移植至颞部缺损位置。缝合肌皮瓣后,皮肤及软组织需要皮下及皮肤严密缝合。如果移植区域皮肤不能满足缝合的需要,还需要移植皮肤进行缝合。之后缝合提供肌皮瓣区域,但有些情况例如提供肌皮瓣区域缺损较大时,需要首先缝合此区域。斜方肌肌皮瓣也可用于颞部缺损、颅后部及颈部区域[7,8]。

斜方肌起源于枕骨上项线中1/3、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及所有胸椎棘突,并且插入锁骨外侧1/3,肩峰边缘中部及关节囊棘。此肌肉位于肩带上,参与肩关节的上伸及旋转,受副神经支配,由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血。此复杂血液供应的重要性在于粗大的TCA,此皮瓣可以单独使用这条血管供血,并且DSA的分支血管可以在斜方肌处剪断。如果TCA不给此肌肉提供血供,则该分支需要保留。在选择的病例中,分支被保留并且随着皮瓣向上翻起,其远端与DSA相连。在皮肤表面画出轮廓,需要的话延长至10~15cm。切口可以在皮肤下外侧位置开始。分辨出肌肉后,在内侧和头端方向向深部提起斜方肌。切口从皮肤头端至颈部缺损位置,需要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向外侧分离,肌肉组织向内侧分离。当肌皮瓣被向上提起时,分离向锥体深入部分的肌肉并且烧灼锥体旁的穿支。如果移植部位要求不能有张力,需要切断附着于肩胛棘上的部分。术中对DSA至远端斜方肌重建进行评估,移植10~15分钟后使用多普勒检测远端皮瓣表面血流或者血流信号。在分离血管考虑安全性时可以使用此方法。最后保护斜方肌最重要的部分并且反转皮瓣,然后将其移植至目标处,最后将其缝合至头颈部的边缘。术后放置引流,2~3天后拔除。

颅底重建需要使用钛网保护硬膜[9],我们使用此重建技术没有发现术后皮肤、软组织出现并发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恶性肿瘤临近皮肤及软组织进行放射治疗会造成钛网暴露。

在许多可以获得的带有微血管的游离皮瓣中[10~12],腹直肌瓣在头和颅骨皮肤和软组织重建中使用频率最高。带有微血管的腹直肌可以通过旁正中切口获得,长度取决于颅骨缺损的大小,但肌肉部分本身只有30cm长。腹直肌的血供来自腹壁动脉、胸内侧动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脉(图44.15a)。将皮下脂肪分离并暴露腹直肌鞘后,纵向将其筋膜分离并且认真地分离肌肉。认真分离腹直肌侧方与下方的脂肪,分辨腹直肌的蒂,沿着腹壁动脉及深部静脉将其切除。我们习惯于围绕肌肉的上部进行切除,此时我们将腹壁上动脉、胸壁内动脉及相关血管分离。肌肉、腹壁下动脉及静脉分离至蒂部(图44.15b),之后沿着这些血管截取。在显微镜下达到腹直肌,其动脉与静脉需要在手术位置认真解剖。如果相应血管无法获得,需要移植一段血管。这将使整个过程变得复杂。将该游离瓣在头部进行动脉和静脉吻合。此瓣需要无张力缝合至皮缘(图44.15c)。最后一步在2周后实施,将一块皮肤移植至腹直肌瓣上进行覆盖(图44.15d)。

完整的游离瓣包括桡动脉与静脉,来自前臂可相连接的皮肤。该皮瓣的优点在于蒂长而且可以大块缺失。所以可以用于位于中线上前颅窝的缺损。在这些病例中,皮肤需要在移植前去上皮化。术后患者需要抗血小板治疗一段时间。皮瓣血供可以借助多普勒进行监测。其他可用皮瓣包括股薄肌瓣和肩胛肌瓣。

44.3骨性重建

44.3.1一般原则

骨性结构重建的考虑及计划与软组织重建相同,通常从入路开始。需要考虑重建过程中对于软组织重要血管的保护、最小化骨切除以方便骨性重建。颅底外科中颅骨切除的设计原则最大程度暴露肿瘤,同时将脑损伤降至最低。

44.3.2面部颅骨切除

面部骨骼如眼眶或眶颧骨的截骨术,通常形成两个或多个分离的骨瓣,主要有两个原因:

1.多个平行的骨切除有助于保留骨结构,便于重建。这在眶顶的重建中特别有益。切除眶顶的2/3或者2.5cm,保留足够的眶顶部分以防止术后搏动性突眼。术后将眶骨复位,不再进行其他重建。

2.如果术后硬膜外感染,有可能去除骨瓣,由于开颅时分为两个骨瓣,仅需将感染部分去除即可,这样可以将颅骨缺失最小化,并且便于最后重建。如果存在眶骨过度缺损,需要眶假体(StrykerCo.;Kalamazoo,Michigan,USA)进行修复。

开颅骨瓣

打开骨瓣时需要特别注意将骨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便于骨性重建。最好不使用标准的14mm钻进行钻孔,而使用MidasRexM8或者同等钻头钻更小的孔。特别在打开额颞骨瓣时,可以在关键孔区域至颧弓根部,沿着颞前顶端至蝶骨翼根部打开弧形骨瓣。沿着骨瓣边缘显露硬膜,除了蝶骨翼区域的硬膜,其在此部位位置较深。此处的骨缝大小适应于MidasRexB1或者等同的设备,然后用Woodson剥离子分离下面的硬膜。使用B1铣开骨瓣,沿磨开的骨槽或用小骨凿打开蝶翼的根部(图44.16)。

图44.16额颞开颅时最小化颅骨缺失的技术

以这种方式获得骨瓣后,翻转骨瓣可以完全暴露颞尖及中颅窝底,而无须移除其他骨质。同样,蝶骨翼可以在其基底处咬除。与之相同钻孔或者小钻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骨质缺损及面部畸形。通过此技术,完美的面部骨质重建可以如同获得骨瓣一样简单。

另外一种获得骨瓣的方法是使用MidasRex钻更小的孔。钻孔可以在标准位置,相比标准的14mm钻头,需要深入考虑大小与形状对其的限制。部分外科医生喜欢多孔钻孔,可以使得硬膜与覆盖骨瓣分离。如果使用此技术,钛盖孔盖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可用于面部的显著位置。

羟基磷灰石骨水泥

对于小的面部缺损,例如前额部或者面部重要区域的不规则缺损、骨瓣与颅骨边缘的间隙或者钻孔处,以及其他直径小于1.5cm的缺损,可以使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或者相似的骨修复材料进行重建。其优势是材料具有柔软性、黏稠性,便于加工塑形;骨再生型特点;与其他异质成形材料相比,可较低感染相关风险。

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使用的限制在于其脆性及易碎性。如果将其放置在硬膜波动的位置,将会出现一些小的破损,这将影响最终重建的完整性。保护骨水泥免受这些震动的影响,可以获得更为稳固的重建效果,同时降低缺损或骨水泥下沉的发生风险。如果缺损较大,钛网联合骨水泥可提供更为完善的重建效果。

分割颅骨移植

对于较大的颅骨缺损,常使用自体颅骨移植。这与倾向于使用自体组织进行颅底重建相一致。一般而言,使用摆锯通过板障切开颅骨版。之后使用MidasRexC1或者相同的钻头通过板障将骨瓣切成小块,切面常不光滑。颅骨任何潜在位置都可作为供体,而且厚的骨瓣更容易被切割。骨的内面用于移植,外面较为锋利,需要修整以适合缺损部位的大小及轮廓。尽管如此,通常无法得到非常适合的骨瓣。小的切割钻可用于塑形,而小的间隙及不规则缺损仍需骨水泥修补。由于小接骨板用途较多且固定性良好,故可使用小型接骨板确保移植物的稳定性。

分离颅骨进行颅底重建的例子之一是行乙状窦前联合入路术(图44.17a)。在颞后开颅前先行乳突切除术,手术结束时会存在典型的乳突缺损(图44.17b)。针对此类患者,可以切开颞部骨瓣并塑形,对乳突部位缺损进行修复并且可以重建颞骨乳突部的表面轮廓。骨瓣外表面部分则被放回原来位置(图44.18)。

图44.17(a)进行乙状窦前联合经岩骨入路开颅的皮肤切口;(b)分离颅骨进行重建的开始步骤

图44.18分离颅骨进行重建完成后

对于前中颅底缺损修补的另一考虑要点是额叶或者颞叶的重力作用。尽管如此,如同本章前面所讨论的,带蒂肌瓣修复硬膜与骨膜修补通常有效。如果修补部位薄弱,切开的颅骨可以作为重建的补充部分,移植至缺损的骨性结构边缘。如前所述,切除较大体积肿瘤时,需要提供具有微血管结构的游离瓣。

切开的颅骨瓣还可用于功能性重建,例如经颅底扩大入路切除侵袭性病灶后,对于眶内侧壁进行修复。除此之外,许多病例采用细致的修复技术。另外,切开的颅骨瓣可用于在显露过程中其他形式的自体骨移植。最好的例子是经蝶入路中获得的犁状骨。此类小的片状自体骨可以在手术最后用于鞍底重建,无须使用异体骨修复或者切除其他部分自体骨。

参考文献-略

未完待续

注:本文节选自《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图谱》第二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原著作者:LaligamN.Sekhar,RichardG.Fessler,主译:王硕教授;原著来源:《AtlasofNeurosurgicalTechniques》BrainVolume1SecondEdition;Thieme出版社。本文图片因版权所限,为截屏版,非书内原图。

点击上方图片可试读

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会议直播,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

通知:原“Worldneurosurgery”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ny.com/bgfsxgz/497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