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观片灯,照穿伤病的迷雾,一把手术刀,解开死亡的密码,这就是法医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警8年来,卢晓军一直奋战在法医一线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在一份份的鉴定文书中,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初心,坚守着自己的使命。8年来,卢晓军共参与现场勘查多起,参与尸体检验多具,出具尸体检验鉴定书多份,完成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多份,为侦查、诉讼保驾护航。公平正义的坚守为生者权。很多人甚至是警察同行们一直都认为,法医就是解剖的代名词。但在实际工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的就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这看似很微不足道的工作,对涉案双方当事人有着重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命运的改变。被鉴定人构成轻伤以上损伤程度,则施害方构成故意伤害罪,面临有期徒刑,工作、生活、家庭会随之会发生变化。作为一名鉴定人员,要本着以客观损伤、具体伤情为依据,以国家鉴定标准为准绳,做出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保障受害者的权利,对违法者做出应有的惩罚。年7月,市区某派出所受理了一起打架案件,其中一名伤者声称自己鼻骨被打骨折进而向打人者索要大额赔偿,双方争执不下。卢晓军同志受理鉴定后,及时调取了案发时的监控录像,仔细阅览了被鉴定人拍摄的CT片,最终认定其鼻骨骨折成伤机制存疑,应为陈旧性骨折。在强大的证据面前,被鉴定人终于承认了两年前曾因打架造成鼻骨骨折,而非本次外伤所致的事实,避免了鉴定结论的错误。为死者言。法医又被称为“尸语者”,因为法医承担着的替死者发声的重任。在现实工作中,恶性杀人、放火、投毒、重大责任事故、非法行医等案事件造成的人员死亡均需要通过解剖,以明确案件性质、死亡原因、作案工具等。年11月,市区一男子报案称,其妻子于家中死亡,颈部有刀口。到达现场后,通过对死者倒地的位置、衣着、刀口位置、血迹分布及其他物证的分析并结合尸体检验认为,死者为自杀,而非他杀,确定了案件性质,家属排除了疑虑,同意公安局的意见。卢晓军在案发现场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繁忙的工作之余,卢晓军同志仍坚持不断学习,年8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死亡时间推断。在新的学习阶段,卢晓军同志跟随导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着法医学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分别在山西省公安厅、河北医科大学完成了博士课题实验阶段,目前正在撰写英文论文阶段。读博期间,卢晓军同志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截至目前,共参与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一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不被理解的坚持有人问他,外科学硕士毕业,没有去当救死扶伤的医生,没有高收入,工作环境脏乱差,后悔吗?卢晓军却说:“从没有后悔过,每当看到犯罪嫌疑人因我们的工作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每当听到鉴定结束后受害人或者家属说出的那句‘辛苦了’,我都由衷的感到开心,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是别的行业很难感受到的。法医工作体现的是对死者的尊重,不管工作环境脏乱差,我们都要确保得出最干净的结论。”卢晓军在案发现场有人问他,法医做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有权力,一定会有很多油水吧?面对这样的质疑,卢晓军同志却说:“死者和伤者往往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出具的每一份检验鉴定都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既然选择了法医专业,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有人问他,法医经常面对冰冷的尸体,手拿解剖刀,鲜血淋漓,法医们一定都很冷酷无情吧?卢晓军却说:“法医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每每面对逝者家属伤心的哭泣,看到一个家庭失去顶梁柱的无助,我们的内心也会悲伤难过。但在他人经历生死离别之时,法医需要静下心来,抽丝剥茧,从中寻找答案。以强大的内心和专业的方法,还案件以本相,给死者及其家属和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由于工作性质原因,经常需要值班、加班,没能经常陪在重病母亲及不足百天孩子身边,是卢晓军同志最大的愧疚。法医工作是默默的,是远离聚光灯之下的,甚至是寂寞的,不被人理解的……初心如磐,正是对法医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激励着法医群体负重前行;使命在肩,法医群体维护的是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坚守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重要一道防线,这沉甸甸的责任转化为卢晓军同志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发出了照亮社会阴暗面的光和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